“互不服输”50年 人人却道好姻缘
○订婚照
○婚纱照拍好后,精心挑选
说起50年的婚姻生活,74岁的魏文如坦白得让人有些担心:“是父母硬逼着我的。”一旁,68岁的老伴卫先华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表达方式:“确实,他比我大六岁,犯冲,成天吵架。”一起参加拍摄集体婚纱照的老邻居们听他们这么说,纷纷打趣:“你俩日子过得这么好,是整天没事偷着乐吧。”
出人意料的婚姻
50年前,中专生、西安城里人魏文如回乡娶了小学毕业的农村姑娘卫先华,着实让周围乡邻们大跌眼镜。
这个结果与魏文如当初的人生设计同样大相径庭。十多岁就在西安姐姐家读书,1965年顺利考入陕西机械学校,毕业后又如愿留在西安工作,年轻的魏文如对未来充满憧憬:努力工作,在西安找一位文化相当、志同道合的伴侣,幸福生活。然而,母亲的一道“命令”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脸庞,两条又粗又黑的大辫子垂在胸前,第一次见到“一脸福相”的卫先华,魏文如的母亲便看上了眼。文化差异,老人没有考虑那么多,但卫先华心里却五味杂陈。唯成分论的时代,家庭出身富农的卫先华小学毕业后失去了继续读书的资格,能够嫁给一位读书人,卫先华心里是高兴的,但对未来的生活又难免心中忐忑。
姐姐不同意魏文如回肥西乡下结婚,可孝顺的魏文如还是听从了父母的话,男孩中老大,他不愿忤逆父母。为了让姐姐放心,魏文如和卫先华特意去山南拍了一张合影寄到西安,这门婚事就算定了下来。
三十多年的艰难
穿着婆婆亲手种的棉花、亲手织的粗布、亲手染色的大红新衣服,卫先华做了魏文如的新娘。蜜月度完,魏文如回西安工作,卫先华留在家里操持家务,与公婆一起做农活。
两个儿子的相继出生让原本就不富裕的生活越发艰难,魏文如离得远,所有的苦卫先华只能自己扛。有一年冬天,大儿子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冰,“一双鞋子潮了两只”,担心被卫先华打,悄悄躲在了床下。遍寻不着的卫先华心急如焚,以为孩子落水,急匆匆请人去附近水塘下网打捞,婆婆无意中发现躲在床下、已经睡熟的孙子时,孩子的脚已经冻得与鞋子粘在了一起,几乎脱不下来了。卫先华放声大哭,为孩子,也为自己。
魏文如想把卫先华带到西安,但受户口限制,始终未能如愿。一年只有12天探亲假,从合肥坐慢车到西安,来回就要三天时间,想多去几趟,又违反当时不准劳力外流的规定,卫先华也舍不得每次来回16元的车费,只能两地分居着。
1983年,魏文如调到霍山县广播局工作,卫先华带着两个儿子也去了霍山,一家人终于团圆了。但,票证时代,农村户口的卫先华母子三人只能吃黑市粮,仅靠魏文如每月49元的工资,生活的拮据可想而知。虽然卫先华经常饿着肚子,将粮食省给上小学的儿子们吃,日子还是入不敷出。无奈之下,卫先华白天卖茶水,晚上就在电影院门口摆个摊点卖瓜子、茶叶蛋贴补家用。不能耽误给孩子们做饭,卫先华每天掐准时间,在家与摊点之间来回奔波。
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魏文如和卫先华想方设法给他们补充营养。好水果太贵,魏文如下班路上顺便买些有伤痕的降价苹果;瓜子、茶水卖得不错,卫先华就买些饼干带回家,两个儿子晚自习后可以垫垫肚子。家里只要有一点额外收入,夫妻俩都花在了儿子们身上。
苦尽甘来的晚年
“穷争饿吵”,生活的艰难让卫先华总觉得不如意,生气是常有的事。偏偏魏文如是个犟脾气,不但不知道哄卫先华,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还坚决不让步,这让卫先华更加气不打一处来。
因为是农村户口,无法像别人的家属那样安排工作,只能推板车做些小生意,卫先华心里很自卑。上世纪80年代中期,魏文如被评上了高级会计师,按照政策可以解决一个商品粮户口,但为了不耽误孩子前程,卫先华把指标给了小儿子,自己付出了这么多,丈夫怎么就不理解呢?心里委屈的卫先华,争吵时同样不愿意服输。
“我那时候脾气的确是硬了点。”魏文如憨憨地笑着,“现在生活不是越来越好了吗?”卫先华也笑了,“是啊,苦尽甘来了。”
生活条件改善自不必说,两个儿子学业有成是老两口最大的满足和骄傲。1991年,大儿子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在美国攻读博士;两年后,小儿子被西安交大录取,毕业后也接到了美国三所重点大学的入学通知书。如今,两个孩子家庭幸福,有房有车,魏文如和卫先华有空就去看看,日子简单而快乐。
魏文如的性格也温柔了许多。前不久,莲花社区红莲园居委会组织辖区老人们免费拍摄婚纱照,魏文如心里一千个不情愿,但看到老伴渴望的眼神,也就穿上礼服积极配合。“别说,年轻时那么瘦,老了穿上礼服还真帅。”卫先华开起了玩笑,魏文如又“嘿嘿”地笑了。
刘维梅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洪欣 文/摄
新闻推荐
阳光讯(记者徐龙实习记者任政文/图)为进一步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传工作,按照上级机关“五个大起底”和“五个再来一遍”...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