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25年花费上百万元 六旬男子复制秦代兵器
毛乃民复制的秦剑本报记者 陈飞波 摄今年已60多岁的毛乃民萌生仿造秦兵器的想法,是在25年前。那时他还做着生意,一次趁休息时间,他带儿子去大雁塔景区玩耍,在一处工艺品商店里,儿子看上了墙上的一把宝剑:“爸爸你看,好漂亮的宝剑啊。”
毛乃民至今还记得,不仅儿子喜欢,自己也被墙上的宝剑吸引了。“当时那位工作人员特别好,尽管宝剑是挂在墙上的展品,不出售,但工作人员还是取下来让孩子看了看。”
宝剑拿在手里,毛乃民除了纯粹的欣赏外,还有生意人本能的敏感。他意识到自己找到了商机。秦兵马俑出土了大量兵器,作为西安人,若能以手工方式复制这些秦代兵器,一方面是对历史的呈现,另一方面也是对秦兵器文化的传播。
投入上百万元造兵器
毛乃民是个行动派,想到就开始行动。“但这一切都太陌生,因为我没学过工艺,也没学过文物学,唯一有点熟悉的,是上中学时在学校接触过模具和车床。”
为了弥补短板,从此之后,西安的各个书店,成了他常常光顾的地方,看到有古代兵器的资料、图谱,哪怕只有一段话、一幅图,他也会把整本书买下来。从1994年到2004年,10年间毛乃民都在收集资料信息,然后整理、归纳、研究。期间他还多次拜访著名考古专家,开始了秦兵器的复原工作。
2004年的一天,在他家楼顶搭建的一个小工棚里,他买来车床、电砂轮等,自己还动手组装了一些设备,开始了真正的“铸剑”。他要打造的第一把秦剑,就是秦兵马俑博物馆一号铜车马驭官佩戴的青铜剑。“外观尺寸比较容易出来,但秦青铜剑的质地要做到和当时一样,却经历了艰难的过程。”
第一把剑制成是在2008年,这距他最初萌生想法已经过去了14年。从2008年至今,毛乃民又先后复制完成了秦盾、秦弓、秦弩等。20多年来,为了自己的梦想,他放弃生意,顶着身边人说他“不干正事”的压力,将多年积攒的上百万元积蓄,投入到仿造古兵器上。
盼望开古兵器博物馆
昨天,在楼顶他的小工作室旁空地上,毛乃民向记者展示了秦弩的组装过程。装好的弩拉上弦,扣动“扳机”,即便是空弦,也能令人感受到其力道之大。“一般弓箭的射程是70米左右,而弩的射程可达200-300米。”不仅射程远,而且准确度更高。
尽管当初把铸秦剑当成“商机”,但多年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毛乃民的铸剑至今还停在自己的手工作坊里,并未产生经济效益。他说:“经过这些年与古代兵器打交道,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已从最初的欣赏变为崇敬、热爱,自己也不再想着急于求成。”
从铸造秦剑开始,毛乃民已将视野投向秦兵马俑出土的更多古代兵器。在他家里记者看到,不是复制兵器的半成品,就是各种手工工具和各种原材料。
毛乃民告诉记者,他最大的欣慰,就是现在儿子也开始支持他,每月给他2000多元的经济援助。毛乃民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开个古兵器博物馆,将尽可能多的古兵器,完整地重现在世人面前。本报记者李佳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彦刚)6月15日西安阴天,伴有阵雨或雷阵雨。22℃—32℃的天气让市民感到舒适,未来几天西安地区云量较多,有阵性降...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