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兰魁:音乐和阅读有共通之妙
韩兰魁记者 尚洪涛 摄
加拿大著名钢琴演奏家古尔德曾说:“艺术的目的,并不在于宣泄一时的激动,而应该是一个终身渐进的建构过程,以期达到惊喜而宁静的境界。”
这句话,也适用于著名作曲家、西安音乐学院教授韩兰魁身上。在韩兰魁眼中,音乐和阅读有共通之妙,“我从少年时爱上读书,后来把音乐当成事业,一直把读书作为最好的休闲方式——我越来越发现,不管是音乐还是阅读,都是一种与自己灵魂对话的方式,它们都与精神紧紧相连。”
“书里的世界好大”
韩兰魁是从初中开始爱上阅读的。那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风靡全国,他和同学们除了被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经历感动外,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本书为我描绘出动人的异国画卷——白桦林、卷起海浪的港湾、古老的郊区公园……阅读着相关的文字,就好像置身其间。”
在考进西安音乐学院之前,韩兰魁一直生活在家乡兰州。40多年前,交通尚不发达,但这个西北内陆的少年,从书中感受到了世界的辽阔,“书里的世界好大!从此,我对阅读的爱,一发不可收。”
韩兰魁说:“那个年代能接触到的图书有限,但我还是读了许多至今印象深刻的书——从革命历史题材的《苦菜花》《吕梁英雄传》,到刘心武的《班主任》,再到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这些题材不同的文学作品,给少年韩兰魁带来非常大的震撼和触动,“突然觉得世界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很多很有趣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现。这些书,也让我更坚定了,无论如何也要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在阅读中汲取音乐创作灵感
在西安这座音乐宝库生活了几十年,韩兰魁先后写出了合唱交响曲《绿色的呼唤》、琵琶协奏曲《祁连狂想》、大型交响合唱《欧亚大陆桥畅想》、大型乐舞《敦煌韵》、交响乐《音诗——丝路断想》《永远的绿洲——河西走廊》等作品。他创作的《音诗——丝路断想》由莫扎特交响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奏响,将丝路的苍凉与诗意,丝路起点西安的繁盛与博大,描摹得细腻而真切。深受市民游客喜欢的大雁塔北广场音乐喷泉水舞表演,所配的交响组曲就出自韩兰魁之手。
在专注音乐的同时,韩兰魁不但没有放弃读书,反而阅读涉猎面更广了,“喜欢上音乐后,我读了大量音乐家的传记——从贝多芬,到莫扎特,再到柴可夫斯基……我在文字中,寻找他们构建自己音乐世界的脉络;来到西安后,我从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的笔下,感受作家对这片黄土地的深情,也感受他们对人生的态度;开始创作之路后,我又迷上了地理和历史类的书籍,从中感受到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这些都成为音乐创作的无穷灵感……”
一名作曲者,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积淀,很难承载起优秀的作品。韩兰魁在参与创作《大秦岭·中国脊梁》时,除了到秦岭实地采风,还阅读了叶广芩写秦岭的很多散文作品,“叶老师的文字很有味道,把秦岭深处微妙而艺术的生活和作家的心境都写进去了,我在写《云横秦岭》《山林牧歌》两个乐章时,就融入了自己从书中感受到的体会。”在韩兰魁看来,文字能让人的脑海涌现出画面感,音乐亦如此,“它们有着一个共性——都是和人的精神世界共通的,给心灵以慰藉,给灵魂以力量。”
年轻人要多读纸质书
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读书与音乐一直陪伴着韩兰魁,“我始终相信,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多读一点书,眼界会不一样,沉淀也会不一样。你读过的书,会潜在气质里,表现在谈吐上,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创作中,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用’上了。”
在碎片化的信息时代,专注的阅读变成一种奢侈品,但韩兰魁还是希望更多年轻人,尽可能回归纸质阅读,“我不反对用更顺应时代的方式,通过更多的多媒体平台去阅读,但希望年轻人能静下心来,多读纸质书——毕竟,读书和欣赏音乐、喝茶一样,是需要静心而为的事。就像现在,虽然有很多电脑谱曲软件,但我依然要求我的学生们,用铅笔在纸上做手写创作,因为手写更纯粹,也更能让创作者抛去软件的程式化和种种限定,去做细腻情感的更多表达。”
韩兰魁还认为,年轻人该多多阅读生活这本“大书”——多年来,韩兰魁在教学中一直鼓励学生们从象牙塔中走出来,俯下身子到社会现实中看一看,从民间音乐和戏曲中获得启示,从秦腔音乐里去寻找民族文化的基因。
记者孙欢
新闻推荐
荆丹阳(右)习练拳击仅仅8个月,颇具天赋的他以秦士俱乐部学员的身份闯入了市拳击公开赛男子69公斤级决赛。昨天,2019...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