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种一颗阅读的种子

西安日报 2019-05-31 05:12 大字

有段话这样写道:如果你没时间陪孩子,请让他阅读,书会陪他,一个人在寂寞的时候懂得去看书,就不会太孤单;如果你不会教孩子,请教他阅读,书会教他,只要拿起书,他就能与各路大师进行一次深度的免费对话;如果你害怕有一天自己终将离开孩子,不能再为他出谋划策,遮风挡雨,也请教他阅读。未来不可知,父母不常伴,但我们仍可以培养孩子阅读,让孩子永远与知识相伴。

这个“六一”儿童节,让我们一起为孩子种下一颗阅读的种子,滋养更好的人生与未来。我们邀请到乐乐趣、曲江培豪两家西安本土童书出版公司以及《安的种子》作者黄丽,聊聊阅读启蒙、亲子共读以及图画书所击中的那些社会话题,带您一起来一次童书穿越之旅,相信儿童节不仅仅是一个充盈着可爱与纯真的节日,也是打开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一扇窗。

让爱与陪伴看得见

■刘海宏

《安的种子》出版后,黄丽“沉寂”了十年。

她是图画书画家,太阳娃插画设计有限公司创办人。十多年来,致力于图画书研究、创作及儿童阅读推广。

作为一名图画书画家。此间,她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够与自己产生共情的文本故事。

三年前的一天,她偶然听到了一个小男孩玩“养马游戏”的故事。那是发生在儿童文学作家谢华和外孙“小东西”身上的真事:小东西在脑子里幻想在外婆家养了几十匹马,谢华就在现实生活里忙叨起来,为小东西的马腾挪空间……祖孙俩玩得不亦乐乎。谢华将自己真实的体会写成了少儿文学《外婆家的马》。

故事深深打动了黄丽,“这不就是我的外婆吗?”除了情感共鸣,更让黄丽看中的是,作品中所传递出来的儿童观——儿童的一切生活都是游戏。而这,恰恰是被很多人所忽略的。

黄丽、谢华以及海燕出版社图书编辑部主任郑颖,历时三年打磨,让图画书《外婆家的马》一经面世就反响强烈。在编辑郑颖看来,“《外婆家的马》不是一个童话,更不是一个故事,也不是一个寓言,它所展现的是中国当代人的生活”,展现的中国人特有的隔代教育,以及中国式家庭的爱与陪伴。

游戏就是儿童的生活

所有的图画书,核心都是爱:如何爱自己;如何爱别人;如何爱这个社会。儿童阅读图画书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养成的过程。《外婆家的马》讲述的正是第二种爱。

每个人的童年时代都充满着“白日梦”。面对这些稚嫩的白日梦,成人该怎么回应?《外婆家的马》呈现的生活场景,引人回味和思索。

来外婆家过暑假的“小东西”还带来了5匹马,而且这些马以每天5匹的数量增加着,多得“小东西”自己有时都数不清楚。这些想象出来的马儿要吃饭、要喝水、游戏、还要过生日,外婆每天呼应着“小东西”天马行空的幻想,装作家里挤满了马的忙碌与无奈,“小东西”也在外婆的无奈中“安顿”着自己的马儿。

“儿童一切的生活不就是游戏嘛。”黄丽说,生活中处于弱者的孩子,会在游戏和想象力中变成一个强者,排解内心的困扰,解决一些现实中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期间,成人要做的,只有陪伴,用游戏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就像书中的“外婆”。

在想象与现实交织的图文语言中,两位作者呈现了孩子的天马行空,外婆的温暖包容,蕴含的则是中国式隔代教育的爱与陪伴。正如儿童文学评论家方卫平所说:“这个马儿们何去何从的白日梦,最终不是关于怎么看待和解决童年的问题的,而是关于爱,关于陪伴,关于生命之间的温暖守护。”

适合三代人共读的图画书

隔代教育,即由祖辈看护孙辈,是目前中国最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之一。当下谈及隔代教育,大众更多的是无奈和对问题的批判。而《外婆家的马》则将焦点对准了隔代教育中,中国式家庭的爱与陪伴。这种陪伴不仅仅是单方的,更是祖孙之间相互地陪伴。

“在书中,当孩子想象的马匹越来越多到了45匹,甚至在一页上画不下的时候,也意味着外婆的空间被孩子游戏的空间不断压缩和挤压,可是外婆虽然生气却因为爱而无奈。”郑颖解析故事的内涵,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外婆累着也幸福着,外孙玩着也感激着。

这本书出版至今,在全国做了一千多场读书活动,祖孙三代读者的反馈令黄丽感到欣慰:老人和孩子在书中感受到了由祖孙两代人创造的美好回忆,夹在中间的这代人则看到了父母的辛劳和孩子的成长。

一封封由孩子们写给外婆、奶奶的信让黄丽感动。孩子们用稚嫩的语言书写着对祖辈照顾的感恩,以及一些难忘的温情小事。诸如一个叫王雨嘉的小朋友写道:“亲爱的外婆,我今天想和您说几句心里话,您照顾了我10年。您每天劳累、做饭,擦地都是您干,尽管您已经83岁高龄了,但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忙,您只好每天默默承受大量的体力活儿,您还关心我的学习。可我却经常冲您发脾气,但我发现,我是离不开您的,谢谢您这么多年来的辛勤照顾和关心!”

还有儿媳和女儿写给婆婆、妈妈的感恩信、道歉信。诸如“安安妈妈”写道:“我们家里就有一位这样事事操心的外婆,有时她的唠叨,我们做儿女的会烦,但是我们忽略了其中满满的爱……”

“三代人同时看到了爱与陪伴,看到了自己,这也就是这本书的主旨——让爱与陪伴看得见。”黄丽说。

孩童想象力的养护

除了爱与陪伴,《外婆家的马》还呈现了孩童想象力养护这一重要的话题。

一个人成年后的成就,多半受益于孩童时期的启蒙。诸如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展现的魔幻元素,几乎都来自于小时候与祖父母生活时受到的启发。外公将南美洲动荡的战争说给他听,带他去看冰块;脑中满天神佛的外婆告诉他屋子里还有死去亲人的魂灵,以及会飞的猫和会说话的大象。

《外婆的马》中,外婆在和小东西“养马游戏”中的互动、宽容以及包容,点滴中流露的正是对孩子想象力的养护。在创作过程中,黄丽也努力将想象力融入其中。诸如左页现实、右页想象的页面布局,左页是现实世界、右页全是“小东西”想象中他与马的世界,黑白与彩色的对比和暗藏的小元素,幻想与现实的融合与呼应,让整本书变成了一首想象力的狂想曲。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对于孩子来说,想象力遭破坏是件可怕的事。黄丽曾在一次美育课上见到,9个孩子同时画一个主题的画,其中8个孩子在画的右上角画上了一个太阳,其中一个孩子下雨天还画着太阳。

问题出在哪儿了?“孩子们不是没有想象力,而是不敢展开想象。”

人们大都知道孩子的想象力需要养护。但如何养护?黄丽认为,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要理解想象力是什么?养护想象力,不一定要通过美术教育、也可以是阅读,甚至很多其他方面,“就像书中这位外婆所做的点点滴滴,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

耐心聆听孩子的“胡说八道”

■袁秋乡

“和孩子一起读绘本的时候,TA经常不按照故事的逻辑走,而是指着画面乱说一通。几次三番的纠正,收效甚微”。在很多阅读分享会上,都有家长提出过这样的问题。

我就会问家长,为什么必须要纠正孩子呢?你怎么就知道孩子讲的没有道理呢?难道一个故事只能有一个结局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艺术审美中的“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又该怎么解释?

显然,不是孩子的阅读不按“套路”来,而是家长对于亲子阅读和与孩子的互动形式理解有偏差。儿童阅读一般分几个步骤:首先是看图,因为儿童认识世界是从图画开始的;其次是不停地问为什么?再就是理解故事以后,开始天马行空,按照自己的想象,编造很多故事之外的东西,胡说八道一通。

我的朋友和孙女一起阅读《带着鱼儿去旅行》就出现这种情况。原故事是一只猫带着自己家里的鱼儿到外边去玩,完成鱼儿看大海的心愿。他们之间的友谊亲密而温暖。小女孩很喜欢这个故事。后来,她偶然看见一只耗子,就将鱼儿置换成耗子,开始讲猫带着耗子去旅行,而且把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很多情节都串了进去,讲得“驴头不对马嘴”。孩子的这种“胡说八道”,是应该制止呢,还是应该顺其自然?答案是后者。

绘本创作者都会尊重儿童的成长阶段和心理特点,有严谨的故事结构、缜密诗意的文字、饱满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等等,文图并行,共同叙事。孩子对图画产生了直观感受以后,由家长引导着进入故事内容和情感世界。通过不断地阅读积累,逐渐地为孩子构建起对于世界的认知,或者形塑起美好的人格。

但是,幼儿阅读的过程是动态的,很少有孩子能够一句话不说、非常专注地听完一个故事,总是会不停地问这问那、说这说那。而且孩子在阅读时是有自己的感觉和态度的,家长不能强迫孩子接受什么,拒绝什么。尤其是在和孩子的互动过程中,更要尊重孩子的想象和发挥,让他们尽情享受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表达和创新,而不是想方设法地让孩子背诵式地复述故事情节、人物行为,甚至让孩子在阅读后总结所谓的“主题思想”。

儿童具有强大的泛化联想能力,分不清现实与故事,生活与图画,他们常常会把自己的经历、感觉、想象,带进阅读中。比如朋友的孙女,将书中的鱼儿置换成小老鼠以后,就一边借鉴原作的故事梗概,一边完全放飞想象,重新结构一个“自己的故事”,虽然乱七八糟,但是讲得眉飞色舞。朋友曾经纠正过孙女:“不是老鼠,是鱼儿。不要瞎讲!”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换成老鼠,这个故事也是成立的,而且因为加入了自己的“再创作”,孩子的阅读因此变得更丰富、更开心、更自觉。

家长不必顾虑孩子将老鼠和猫联系在一起的合理性,因为故事中本来猫带着鱼儿去旅行已经违反了自然秩序。鱼也是猫的食物。这个故事之所以打破动物之间食物链的壁垒,就是让孩子感受到爱是强大的,爱可以在所有事物之间建立美好的感情和联系。

其次,孩子在“胡说八道”的时候,家长不但不应该阻止,反倒应该加以鼓励。因为孩子放飞想象的过程,也是一个智力多元开发的过程。他们会调动自己有限的生命经验和生活常识,来让一个新鲜的故事演绎下去。家长只需要认真聆听就行了。要说家长能够做什么,就是在孩子的故事实在编不下去、出现明显认知错误或者逻辑上漏洞的时候,给孩子一点启示或者指导就可以了。

更为重要的是,儿童的“胡说八道”,其实也反映出他们内心秩序正在一点点地结构和建立,性格也在逐渐形成。越是活泼开朗的儿童,越是喜欢超出书本的想象和自我表达。有的孩子偏重动作想象、有的偏重空间想象,有的偏重戏剧化的转折……聪明的家长应该在这个时候察言观色,抓住孩子的特点,或者发现他们的缺陷,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

一个2-6岁的孩子,掌握的语言是很有限的,他们想要把自己想象的故事讲清楚,就需要使劲地搜索自己能够运用的语言文字,这个需要一点时间。家长在这个时候,不能不耐烦,也不能代替孩子说出来,而是要耐心地等待,认真聆听并鼓励孩子继续下去,最终寻找出那个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词语。

蒙台梭利说过:“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当孩子在一次次的“胡说八道”中最终完成了一个全新的故事,TA获得的不仅仅是创造的快感,更重要的是孩子可以感悟到任何事情,都会随着人的努力改变,没有一成不变的结果。

常常看到一些儿童阅读的比赛,一个孩子在家长或者老师的指导下,一边背诵,一边做一些看似可爱,实则僵硬的动作表情,这样的阅读表演虽然比不阅读要好很多,但是如果坚持让孩子理解的基础上、自己纯天然和原生态地表达出来,对孩子的影响和作用会更大更有意义。

所以,亲子阅读的时候孩子“胡说八道”,很简单,让孩子尽情地说吧,家长只需要耐心地聆听,并适时地鼓励和引导就行了。

(作者系荣信教育文化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乐乐趣童书总编审)

新闻推荐

深入基层帮助文学爱好者 著名作家安黎受聘担任碑林区作协顾问

本报讯(记者张静)5月29日,碑林区作协聘请国家一级作家、《美文》杂志副主编安黎为顾问,碑林区作协主席萧迹向安黎颁发了...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