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方面 描绘美好生活

西安日报 2019-05-20 10:36 大字

市民激情起舞,展现幸福生活。 (首席记者 李明 摄)居住环境逐步提升。(记者 王旭东 摄)居民生活丰富多彩。(记者 张万山 摄)地铁出行环保又便利。(首席记者 李明摄)看电影已经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记者 王旭东 摄)

西安解放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西安解放70周年来临之际,本报派出五路记者,从衣、食、住、行、娱五个方面,探寻70年来西安市民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欣喜变化,通过“窥斑知豹”展示西安市民日新月异、日趋完善的美好幸福新生活。

从“款式单调”到“追求时尚”

服装也有了魅力

■首席记者轩辕杨子

在过去的70年里,人们穿衣打扮的改变,不仅记录着生活习惯,更是不同时代光彩风貌的最好回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还处于物资匮乏的状态,穿衣,在很多老百姓的生活里,并不是一种“消费”。

“我们小的时候没有什么穿衣打扮的概念,大部分人的衣服都差不多,简单朴素。”在杨萍的记忆里,上世纪60年代初的时候,父母和哥哥夏日里都是平布做的素色衬衣短袖,冬日里都是中式棉袄搭配一件罩衣,裤子则是清一色的七寸半的宽腿裤。

上世纪70年代初期,在那个物资并不丰富的年代里,衣服都是靠“做”。“衣服和鞋都是自己做,去贸易公司拿布票买布料,但布料和花色都是最普通的,找院子里谁家手艺好的邻居帮着裁剪一下。”杨萍回忆。“你看这张照片是八几年拍的,我们都穿得多鲜艳,那个时候的布料、服装的款式慢慢多起来了。”照片里的李桂荣当时20多岁,大红色的衬衣搭配格子大喇叭裙显得很洋气。

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服装带来的美也渐而丰富。也就在这个年代,“的确良”开始风靡全国,因为其耐穿免烫,而深受老百姓的青睐。“不仅布料选择性多了,服装的款式也多了。”李桂荣回忆说。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在不断改善。从“自由市场”到百货店、专卖店,服装市场空前繁荣。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世纪初,康复路市场周围已经陆续建起了丹尼尔、时丹达、康复路交易广场、华东万悦城等大型商贸大厦。

如今,海淘、代购、电商更是打开了审美的新视野,“穿衣打扮”和“追求时尚”开始成为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连我现在都学会网购了,看时尚软件、看品牌、看流行,知道怎么穿搭。”60岁的杨萍依然很“潮”。56岁的李桂荣也在感慨,如今服装样式的多样化让人很幸福。

从“山珍海味”到“特色名片”

西安人到哪儿都不能不吃泡馍

■记者冯晓瑞

提起西安美食,泡馍当仁不让该坐“头把交椅”。70年风雨历程,西安人的食谱里似乎始终从未缺少过它。不只是普通百姓、游客,干了一辈子餐饮、尝遍诸多美食,如今已是西安饮食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顾问的王稳记,也离不开这一口泡馍。

王稳记生于蓝田,16岁便来到西安。彼时他还不知道啥是泡馍。“食不果腹的年代,别说泡馍,吃顿白面都很奢侈。”王稳记回忆说,家里省下来的白面蒸个馒头要留给长辈,为防着小孩偷吃,家人会把白馍挂梁上,日常吃得最多的是苞谷面窝窝头,还有很稀的苞谷糁,唯一的下饭菜是萝卜叶子。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似乎在那个年代体现得更为明显。“在食堂、饭店工作令人羡慕,因为能吃饱饭。那时看一个人工资高低,以能换成多少斤白面来衡量。”王稳记给记者算账说,那时一袋白面是8块5,自己一个月能拿18块5的工资,也就是说能买两袋白面。一袋白面50斤,一个月能挣100斤白面,在西安城里那都算非常体面的工作,放到农村,用句时髦的话讲就是“土豪”。

来到西安工作,能吃上饱饭的王稳记也开始品尝西安的美食,其中就包括泡馍。“最早同盛祥还在西大街,因为可以享受职工福利,对外卖2毛5一碗的泡馍,自己职工只花1毛钱买两个馍就可以了,加点豆腐干、粉丝,虽然那碗泡馍里没有肉,可也比得上现在的山珍海味。”王稳记坦言,泡馍顶饱,不少干重活的工人早上去吃一碗泡馍,不仅一天余味无穷,而且长时间也不觉得饥。

时代在发展,一碗泡馍从2毛5涨到3毛5,再到几块钱,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无论何时,那一碗泡馍似乎都是西安人的最爱。

酒香不怕巷子深。如今西安的一碗泡馍不仅吸引来全国各地的游客,更有外国游客慕名而来。不过,即将步入耄耋之年的王稳记最喜欢的,还是自己在家亲手做一顿泡馍。“调好各味调料,高压锅慢炖40分钟,一口鲜汤下肚,身体立马就热乎起来。”这也许就是西安人最简单的幸福吧。

从“家家平房”到“高楼大厦”

房子越住越大越住越好

■记者樊华

西安解放70年来,从平房,到筒子楼、单元房,再到如今的高层、独栋别墅……西安人的住房条件和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对“大房子”的追求就是西安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点从过去到现在,从未止步。

建国初期,我国无论是乡村还是城镇居民,居住情况都以平房为主。西安市民徐洁在她的微信公众号“谁的阿司匹林”里就记录说,上世纪60年代她家住在莲湖区劳武巷(原名马神庙巷)西边的无名半截小巷子里,巷子不长,住着近十户人家。家里的砖瓦房虽然简陋且需要每天外出挑水,但却是老一辈人青年时期的回忆。

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安各大单位因为要求分配住房的职工多,导致房源紧张,于是就出现了“团结户”和“筒子楼”。因为人口多、住房面积小、三代同居一室的情况也很常见。城西庆安公司的子弟小姜回忆说,那时家里的布局分不出哪间是卧室、哪间是客厅,一家三口挤在一起。

上世纪80年代,西安城内开始低洼地改造,不少平房被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5到6层的单元楼。“从平房搬上楼房,每家每户有了独立的卫生间、厨房、客厅、餐厅,住房条件明显改善,父母那辈人也开始尝试对房间进行简单‘装修’。”“80后”西安姑娘王冠回忆说,她印象中最深的就是80年代绿白相间的“卫生墙”,家里、学校、医院,许多地方都有这样的“装饰”。

到了1998年,我国取消了实行多年的福利分房制度,房地产全面进入商品房时代。进入新千年以后,西安人对居住空间的需求不再满足于功能上的完备,而是朝着更高品质生活的理想迈进。随着城市不断扩建,在二环边、三环边,高新区、曲江新区、经开区等城市新区,一个个绿化成熟、物业亲民、电梯直达的大型小区不断建成,市民房子越住越大,越住越好,城市的样貌也焕然一新。

从“基本靠走”到“多样出行”

便利交通让我们与世界越走越近

■记者郭沛然

“50年前,我们去钟楼都是靠双腿走。那时,马路比较狭窄,公交车就几条线路,哪像现在‘说走就走’这么方便……”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唐东辉,亲身经历了西安交通工具的变迁与发展。

上世纪60年代,物质条件相对匮乏,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不论远近,人们出行基本靠走。“能走就尽量不坐公交车,当时的公交车厢比较狭小封闭,一到夏天就特别闷热。”唐东辉笑着说,1969年前后西安仅有少量的公交车,等车时间特别长不说,偶尔公交车还会“累趴”在半路上。

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飞鸽、永久等品牌的自行车则成了马路上炙手可热的“时尚宠儿”。“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自行车是‘奢侈品’,不仅要凭票购买,价格也非常高昂。”唐东辉说,70年代初,一辆自行车售价100多元,而当时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才30至40元,“拥有一辆自行车”成了当时人们最美好的愿望。

直至上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街道越修越宽阔,幸福牌摩托车、东风牌卡车、拉达牌汽车……“百花齐放”的交通工具逐渐出现在西安街头;彼时,人们正式告别了全靠“走”的年代。跨入21世纪,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唐东辉的女儿为家里添置了一辆小轿车,至此一家人的出行更加便利。

70年来,西安交通的变迁,为百姓生活提升了幸福感,也为西安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曾经一天只有五六趟的公交车次增加了数十倍,站在路边出租车、网约车及共享汽车随处可见,地铁、动车、飞机将西安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此多元、便捷的出行方式是唐东辉不曾想到的。对此,她动情地说,老一辈人从清贫年代走出,感受到了今日生活的甘甜,这是一代代西安人辛勤耕耘的结果。

“如今西安的交通可谓是四通八达,就像这座城市一样,四方中透着包容,交错中透着时尚。”正是因为这些日益先进便利的交通工具,让西安人“越走越远”,让世界与西安“越走越近”。

从“奢侈消费”到“日常娱乐”

电影里看出“向往的生活”

■记者杨旭“那时候生活水平不好,能看场电影就高兴坏了!”年过八旬的“老西安”孟照云依然精神矍铄,虽然也并不十分清晰地记得六七十年前第一次看电影时的情景,但打开记忆的大门,她发光的眼神依旧传递出贫苦年代里对“看电影”的渴望。

花上两三毛钱去电影院,在那个年代确实算是一笔比较奢侈的消费。说起“看电影”这种娱乐方式,大多数“老西安”记忆里最深刻的还是“露天电影”。

“广播一喊哪哪儿晚上放电影,男女老少就特别兴奋,饭都顾不得吃,天不黑大家就都搬着小板凳早早赶到场地坐好。电影没开始前到处都在叽叽喳喳地谝闲传,直到‘咔嚓’一声放映机的光投向白底黑边的幕布,周围瞬间就没人说话了。”孟照云回忆,还有很多不识字的人坐到屏幕背面也能看得津津有味,哪怕是寒冬腊月也抵挡不了人们的热情。

改革开放后,市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有条件走进电影院享受一段休闲时光,数量日增的电影院和各种类型的彩色影片也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在科技的推动下,电影由“胶片时代”进入“数字时代”,逐渐发展为成熟的娱乐产业。

孟照云已经有三四十年没有进过电影院了,更多的时候是待在家里看电视,或是出门散散步。前两年,社区组织放电影《战狼》,老人认认真真地从头看到尾。“好看!看着听着都特别清楚,还是彩色的画面,生活真的跟过去不一样嘞!”孟照云感慨地说。

19岁的张雨从未体验过搬着小板凳赶场子看电影的经历,较为富足的家庭条件基本上能够满足她随时去看电影的需求。而科幻片、喜剧片、文艺片等国际最新影片,巨幕厅、3D厅、曲屏厅等越来越高端的硬件配套,用手机、电脑看或去私人影院等日渐丰富的选项,让有“选择恐惧症”的张雨时常感到犯难。

七十年白驹过隙、沧海桑田,“看电影”也只是市民娱乐生活发生巨变的一个侧面。从形式单一到丰富多彩,从鲜有的享受到生活的必需,娱乐方式、娱乐观念悄然变化的背后,是日新月异的幸福新生活。

新闻推荐

校园文化为学生搭建良好平台 高新一中初中校友、北大学子郑方一从GMTV走向CCTV

王凤进校长为郑方一(左三)及校园电视台毕业的主播们颁发聘书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8级本科生...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