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资源 打造文教之城

西安日报 2019-05-20 10:18 大字

恢弘的歌舞向世界展示千年古都气概。 (首席记者 李明 摄)特色书店成为人们阅读休闲的好去处。 (记者 杨力 摄)西安市教育水平不断提升。 (首席记者 李明 摄)放飞梦想,快乐成长。 (记者 杨力 摄)快乐读书,健康成长。 (首席记者 李明 摄)

解放以来,从建国初期的调整恢复,西安教育在艰难中开始起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西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提前两年在西部省会城市中率先实现“两基”,高校数量也逐步增多;再到如今人们对从“有学上”的需求变为“上好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社会栋梁之材。

解放70年来,西安文化成就斐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农家书屋、城市书店遍布,文艺精品迭出,优秀文学作品震撼中国文坛,影视剧精品佳作“圈粉”无数……

文艺创作展示古城文化魅力

西安变身中国书店之都

■记者雷县鸿实习生徐楠

西安解放70年来,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千年古都在新时代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书店书屋服务城市乡村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去新华书店买本书,是那么的让人难以忘记。如今,除了新华书店之外,樊登书店、钟书阁、言几又等品牌书店以及大大小小的特色书店,相继出现在西安的街头和商业综合体里,成为人们阅读休闲的好去处。2018年,西安还获得了中国书店之都的美誉,书香满长安成为西安文化建设的成果之一。据统计,截止到2018年底,西安市已建成实体书店178家,其中图书综合体1家、旗舰店7家、示范店14家、标准店156家。

为群众提供贴心的公共文化服务,是西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记者从市文旅局获悉,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自2007年正式启动以来,目前已建成2900多个。

在公共文化场馆建设方面,目前,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1个,其中市级图书馆1个、区县级图书馆10个;有公益性文化(群艺)馆14个,其中市级群艺馆1个、区县级文化馆13个。

众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健康的群众文化品牌,广受欢迎和好评。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举办的元旦、春节群众系列文化活动,坚持每年举办,满足了城乡群众节日期间的文化需求,已成为西安人民必不可少的节日文化大餐;西安红五月音乐会群众歌咏活动,自1958年开展以来深受群众喜爱,在半个多世纪的历程里,以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基层性,培养了众多群众艺术人才,体现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夏日广场群众文化活动从2003年开始,每年7至9月在全市社区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小区院落、楼宇空地等广泛举行,不但丰富活跃了夏日群众文化生活,也为广大居民群众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以“欢乐百姓舞动幸福”为主题的西安市广场舞大赛从2013年开始,坚持每年举办,鼓励和支持引导市民开展广泛的广场舞活动,培育有西安特色、西安风格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四年来,这项活动蓬勃发展,参与人数近百万人次,成为深受西安市广大群众喜爱的一项品牌文化活动。

文艺精品创作成果丰硕

解放70年来,西安在文化精品创作上取得了骄人成绩,戏剧、影视剧、文学、话剧等精品佳作相继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同时也把西安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柳青的《创业史》,影响了一代代作家和读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柳青精神,更是让人敬仰。路遥的《人生》一经出版,便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好评,由小说改编的电影《人生》同样火遍全国;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深受读者的喜爱和好评。陈忠实的长篇巨著《白鹿原》,在上世纪90年代初横空出世,震撼了文坛,先后被改编成话剧、电影、电视剧等,广受读者欢迎。贾平凹的《秦腔》同样获得茅盾文学奖,成为读者心目中的经典之作。

在影视剧和舞台剧创作方面,由曲江影视出品的《那年花开月正圆》《白鹿原》《功夫瑜伽》等三部影视相继获奖,实现收视与口碑双丰收。继获得文华大奖之后,西安话剧院创作的话剧《麻醉师》又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成为西安文艺精品创作的代表之作,在全国百场巡演中广受社会各界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此同时,西安歌舞剧院出品的《传丝公主》、西安豫剧团创排的豫剧《秦豫情》等文艺作品,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秦腔《柳河湾的新娘》《易俗社》《司马迁》等,深受广大戏迷的喜爱和欢迎。一部又一部优秀作品,是西安推动文艺精品创作的丰硕成果。

教育在改革中迎来发展

“名校+”缩小城乡办学差距

■记者司文实习生王彦博

七十年,历史的长河潺潺不息,在中华文明的中心城市——西安这片沃土上,历来重视教育发展,解放以来,经过快70年的发展,西安已经成为中国高校密度和受高等教育人数最多的城市,是中国五大教育、科研中心之一。一系列教育改革破土实施,西安教育事业在改革中迎来长足发展。

建国初期

西安市教育基础薄弱艰难起步

据市教育局提供的相关数据表明,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那时候的学校屈指可数,全市仅有2所高校、1所中师;全市共有中学44所、小学2460所、各类学校共有学生19.3万人,每万人口中仅有学生848人,全市教育人口仅占人口总数的9%。

建国初期,西安教育在艰难中开始起步,直到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西安市教育体制改革工作逐步启动。历任西安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尚俭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初,他一直从事教育行政工作,对全市教育工作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1984年,他有幸亲自到临潼深入一线,用了一个月时间调研那里的学校状况。当地有一句说法,就是“黑屋子,土台子,坐着一群泥孩子”,真实反映了当时的教育状况。“农村学校校舍破旧不堪,危房比比皆是,严重危害了老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看到当时的教育状况,我感到十分震惊。”他说,临潼县斜口镇高沟小学每一间教室只有二三十个孩子,孩子们上课根本没有桌子,土台子就是孩子们的桌子,学生坐的凳子也是自己从家里带来的。教室窗户没有玻璃,只有窗框,一到冬天,寒风直往里灌,为了御寒,教室的窗户全部用塑料布盖着。当时,这种状况也是周边农村学校的普遍状况。

解决“一无两有”

率先实现“两基”

据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1984年到1985年,西安市主要任务是普及初等教育。在两年时间内,全市总投入2.1亿元,一举改变了农村小学的落后面貌,实现了“一无两有”(即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木制课桌凳)和全市初等教育普及,为实施“两基”(基本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奠定了基础。

为了破解困局,西安市提出了“分级管理,分级办学”的办法,这在当时就是一种创新,具体到“三级办学,两级管理”,同时提出要解决“一无两有”的问题,即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凳。90年代初,西安市完成了初中校舍建设,为九年制义务教育打下了基础。从1986年到1992年,全市实施了六年制义务教育,碑林、新城、雁塔、未央、莲湖、灞桥等城郊六区全面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西安市高校数量和质量也在近70年当中稳步上升,一跃成为中国高校密度和受高等教育人数最多的城市。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为我国最早兴办的高等学府之一。1955年年初,由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同时为了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高等教育布局不合理的现状,支持西部社会经济发展,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由此带来了西安高校格局的决定性变化,经过60多年的发展变化,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家“七五”、“八五”首批重点建设高校之一,“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七所大学之一,“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九所高校之一,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西安首屈一指的名校。

不仅仅是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市还有一大批“985”、“211”高校——西北工业大学是中国唯一一所以同时发展航空、航天、航海(三航)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国家重点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1959年首批20所全国重点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成员高校之一,是中国电子信息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中国雷达、信息论、密码学、电子对抗、微波天线等学科的发源地;西北大学始建于1902年,位列国家“211工程”、首批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111计划”等,是国家“一省一校”计划重点建设院校,是国家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也是中国西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高等学府……西安高校数量之多数不胜数,7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社会栋梁之材,在各行各业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一系列教育改革实施

迎来教育大发展

2006年春季,西安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实施,2006年有16.3万名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从2007年秋季开始,全市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科书由国家免费提供。每年对近4万名农村贫困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西安市通过“两基”,促“两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础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2008年,西安市教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人们也从对“有学上”的需求转变为“上好学”,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高的现实需求,西安市不断加快教育改革步伐,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薄”、取暖工程、校车工程、营养改善计划等项目,为提高教育质量创造了物质条件;实施“名校+”工程,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培育更多“名校”,提升更多普通学校,不断缩小城乡、区县和校际间办学差距,推动了市域内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努力构建大西安教育均衡发展新格局。截至2019年4月,西安市已组建了132个市级“名校+”教育联合体。莲湖区采用“名校+弱校”的模式,在“市23中+回民中学”实施“一长管多校”,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坚持管理干部、优秀教师“双交流”,打破常规师资,达到深度融合,使得“+校”回民中学的在校生人数由20余人增加至634人。

西安市高考改革也紧随全省政策,自2010年开始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方式,考生在高考成绩公布后知分、知位、知线填报志愿。2015年重点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2017年公布综合改革方案、全面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陕西省情的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今年6月14日,《陕西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出台,方案提出,这次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新的高考政策,2022年高三毕业生参加高考,将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有两次考试机会,选择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总分。

新闻推荐

让每一位学子梦想成真 西安华乐学校特色办学侧记

学生家长感恩学校骊山脚下,有一所26年办学历史,集小学、中学为一体的现代化民办寄宿制学校——西安临潼华乐学校。26年...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