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商店 起于潮流 没于潮流
曾经的华侨商店,现为群光广场。旧址在,老建筑已不复存在。(记者 张曦 摄)东大街的中山大楼,曾经的华侨商店。(资料图片,来源于网络,请作者与本报联系,以便付上稿酬)
■记者庞乐
华侨商店是一座苏式建筑,楼房的外立面使用水刷石,表面起伏,大楼顶部有各种图案的浮雕很是显眼,和它旁边的楼房形成鲜明对比。
据《西安市志》记载,1954年10月,中山大街百货商店建成开业,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西安市第二家新建的大型百货商店(1952年解放商场是第一家),当年的市民俗称其为中山大楼。此后,中山大楼一直是西安城内3大百货大楼之一,另外两个是民生大楼和解放大楼。
叫中山大楼原因是东大街那时叫作中山大街。其马路的宽度自然与今天不能相提并论,路面窄小,坑坑洼洼,每逢雨雪泥泞不堪。街道两旁大都是青砖古瓦风雨飘摇的小二层楼,还有些牛毛毡低矮平房夹杂其中。
上世纪70年代,东大街3-5层比较宏观的建筑大致仅有3个:华侨商店、西安饭庄、皇城医院。其中华侨商店、皇城医院系苏式建筑,西安饭庄是三进四合院式的老房子,门头是郭沫若飘逸的章草。
有老西安人回忆多年前的东大街:“每到晚上路灯昏黑,子夜时分人烟稀少。偶尔看到有个别出售粉汤羊血的三轮车和拉大粪的毛驴车。1976年9月,夜游在此曾口吟《忆秦娥》——行人绝,夤夜行吟东大街。东大街,情怀才冷,残灯欲灭。然后1毛钱买了碗粉汤羊血吃了,辣得很。”
1976,时代洪流滚滚而来,又倏忽而去。十字路口,百废待兴。
辣得很——既是对当时西安最主要商业街萧瑟氛围的零星记忆,也是动乱结束人们立足荒芜之所盼望烟火人间的内心写照。
上世纪70年代初,中山大楼参鉴人民大厦内部小卖部经验,组建了西安市涉外单位,其营业厅叫作友谊商店。此后,友谊商店就承担了西安商贸与洋人们沟通的纽带与桥梁的责任。1979年9月1日,友谊商店改制更名为华侨商店。
商场共有三层,一层楼梯前的地面有圆形复杂图案,黄铜皮嵌入成线,在几种颜色图形对比下十分好看。它的楼梯造型也很讲究,第一个台阶的两头突出近一尺多,呈圆形,有收边之意。商场顶部用石膏做成圆形图案,中间是漂亮的顶灯。
“主要是销售业绩,还有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加上建筑特色,给人充满朝气的印象。”原西安市商贸局一名干部说,后来新起来的几个百货大厦逐渐在营销力度、市场占有率等等方面,都压过了西安华侨商店,但华侨商店最早见证、一直参与了西安商业那个年代的蓬勃发展。
时间定格在2011年9月11日,当天的新闻快讯还留在网页和论坛里——
西安市中心正在拆迁中的华侨商店突然发生坍塌。
主持人:大楼为什么会发生坍塌?
消防支队:这是一栋正在拆除的建筑,具体坍塌原因不太清楚,我们到场以后已经救出了两名被困者,一名伤势比较轻,另一名伤势比较重,都是过路的行人,现在我们还在继续救援当中。
既属商业,就要遵从商业规律。随潮流而动,有兴盛,当然就有低潮。华侨商店乃至整个东大街改造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
现在的华侨商店旧址上,盖起了一栋现代化商超,家住菊花园的市民王先生说:“我家在这附近住了十几年,说实话一开始是抗拒的。但是进去逛了逛,五光十色的都市感扑面而来,业态丰富了,而且面积比原来大了三四倍不止,又觉得还不错。但是我总在它身上找华侨商店的影子,毕竟承载了太多记忆。”
“也许有人认为一个旧商场有啥可惜的,现在的东大街,这么多商场哪个不比华侨好?你看没看过90年代一个广告,一个悠扬的声音,黑——芝麻糊唻。”王先生说,熟悉的物事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家庭生活记忆。
新闻推荐
西安市人大常委会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发布修订后的《西安市旅游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已经陕西省第十三...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