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化泥叫叫的“守”艺人
杨帆(左)从小跟着父亲一起学习“泥叫叫”制作
传统结绳、皮影、剪纸、面花、“泥叫叫”……西安城里的那些承载着文化与情感的老手艺,你知道多少个?
70年风雨沧桑、山河巨变,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如今的西安,古韵新姿交相辉映,时尚、大气、国际范儿成为标签。老手艺新传承,许多曾黯淡于记忆、一度远离生活的老手艺,带着深深的文化烙印重回大家视野,在大都市生活中开始熠熠生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敬非遗、致匠心、颂传承。本报今日起开设《非遗·匠心·传承——寻找大都市里的老手艺》专栏,走近那些老手艺、老匠人,希望那些曾惊艳岁月的民间技艺,在创新中不断延续传承,把厚重的文化资源融入生活,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守住非遗的根脉。
鲜活有趣的“泥叫叫”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虽然如今它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已经陌生,但在上世纪50年代,受欢迎程度可丝毫不逊色于当年风靡于90后圈子中的玩具赛车。
杨帆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鱼化“泥叫叫”技艺第五代传承人。“父辈那个年代少有成像设备,老人们多通过绘画的形式来记录对生活的感触。‘泥叫叫’就是以哨子为载体,填补了那个年代人们对立体形象的空白。”
4月11日上午,记者在鱼化寨见到了这位着唐装的“守”艺人。杨帆的工作室小而精致,藏在巷子深处。越往里仿佛越能闻到不远处传来的泥巴香。就这样,我们走进了一个少年与泥巴的故事,也走近了一个村寨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鱼化寨“泥叫叫”。
和父亲做的“泥叫叫”一起长大
说起“泥叫叫”,地道的老陕人便忆起了回味不尽的童年。鱼化寨“泥叫叫”,又称“戏人”、“娃娃哨”、“耍货”,是一种传统的民俗手工艺品,也是关中地区儿童曾经喜爱的玩具之一。造型丰满、古朴,多以戏剧、历史人物和神话人物为主,常用红、绿、黄、黑、白等明亮色穿梭搭配,对比强烈、主次分明,因吹起时呜呜作响,故称为“泥叫叫”。
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匮乏,人们的娱乐设备单一,只能利用一些原始材料给孩子们制作玩具,比如糖人、面人、娃娃哨之类。半个世纪以前,“泥叫叫”生意在城隍庙一带一度十分红火,鱼化寨还曾以制作“泥叫叫”为产业。鱼化“泥叫叫”成为当时孩童们心中不可多得的玩具。
杨帆的父亲杨云峰是“泥叫叫”第四代传承人。杨帆回忆说,父亲七八岁时便开始跟着鱼化村的大人们做“泥叫叫”。由于父亲擅长画技、捏小人,16岁就学会了做工艺复杂、难度大的娃娃哨模具,当时村里做模具的人还很少,父亲是当时最年轻的制作模具的匠人。
“我是和父亲做的‘泥叫叫’一起长大的,这里很多模具的年龄比我都大。”自幼受父亲的熏陶,杨帆笑称自己是在泥哨堆里长大的,“那个年代的‘泥叫叫’多是秦腔人物,因为秦腔素材他们最熟知也最易体现,人们把故事情节展现在‘泥叫叫’里,就相当于拿着个立体小电影一般,不光能看还能玩。”
做的是手艺活的是情怀
身为土生土长的鱼化寨村民,杨云峰与杨帆这两代人,都是伴着鱼化“泥叫叫”的哨声成长起来的。“泥叫叫”之于他们,就像是割舍不断的根和魂。
制作“泥叫叫”是个精细活儿,做的是手艺,活的是情怀。
泥料、按子、透哨竹签、定腔和纵腔竹棍是制哨所需主要材料与用具。泥料要柔软而有韧性,按子形态必须便于脱模,外形不能复杂,定腔竹棍置于泥胎中部,使纵腔竹棍与共鸣腔形成垂直角度,用楔形透哨竹签,在固定位置透出哨子的进气孔与纵腔孔相通……
鱼化寨独有一种上好制哨泥料黑垆土,质地细腻无杂质,遇水酥软而干后坚硬。杨帆说,“黑垆土代表着鱼化村的特色,从选土到晾晒,从捶打到压揉,每个按子都经历了几代人的心血,每个形态各异的泥哨都是不同时期鱼化村落发展的缩影,也体现着整个村寨厚积薄发、传承发扬的特色和优势。”
着色是“泥叫叫”的灵魂所在。在施色时,遵循“重前轻后,重上简下”。“泥哨彩绘不同于平面,上彩必须用左手拿模具,右手悬腕提笔描绘。绘彩不宜多次覆盖,应落笔有数,避免色彩太厚。”杨帆顺手抽了支画笔涂色,“‘五彩彰施,以黑当形、以色扶形’,这是父辈几代人得出的精髓,到我这儿非但不能失传,反而要更发扬光大才是。”
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延续更多依靠个人力量。如今,鱼化寨做“泥叫叫”的人越来越少,甚至一些年轻人已不知道“泥叫叫”为何物。据了解,全西安目前有两位“泥叫叫”手艺传承人,一位是生活在白鹿原狄寨的徐文岳老人,是白鹿原徐氏“泥叫叫”代表性传承人;另一位就是鱼化寨的杨云峰,二位都已年过古稀。
父子接力在传承中创新
“父亲做的‘泥叫叫’,是他们那个年代的写照,符合那个时代的审美特点。但岁月在流逝,时代在更替,‘泥叫叫’的制作技艺也需要不断创新,才能在变革中得以延续和传承。”如今,作为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鱼化“泥叫叫”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杨帆已从73岁的老父亲杨云峰手中接过传承的旗帜。
从事“泥叫叫”技艺30余年来,杨帆一直致力于对娃娃哨的研究和创新,更是对娃娃哨的造型及观赏性做出了极大改进。其中,与父亲整理的经典秦腔故事《铡美案》《五典坡》《游龟山》《拾玉镯》中的人物造型,将单一的娃娃哨改良为连体多人,让哨声多孔齐鸣,堪称一绝。
“我想以艺术的角度回到古代,再以现代人的审美在‘泥叫叫’上表达出来。”杨帆说目前已经画了一些草图,希望日后可以陆续实现。如今“泥叫叫”从单音哨声发展到连音,杨帆还想在尺寸不变的情况下,让“泥叫叫”变成一个真正的乐器。
面对非遗传承人老龄化、传统手艺市场低迷等现状,杨帆说如何拓宽“泥叫叫”自身生存空间、继续传承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随着城中村改造步伐的加快,我不希望一个与泥土打交道百年的文化村落置于高楼之上,埋没于水泥林立的建筑群中。目前我和父亲只是在家里建立了‘泥叫叫’展厅,开发和传承这项技艺,社会关注度还不够。我希望在鱼化村建立一个活的民间文化展厅及传承中心,给这项技艺充足的生长空间,让更多群众了解非遗、参与保护与传承。”
杨帆说,“鱼化‘泥叫叫’已经不单单是一代人的记忆和童年,通过对父亲技艺的传承以及对整个鱼化寨村落的文化梳理,我想将这份手艺以故事的形式被纸张记录,供世人传颂、学习。”带着父亲坚守一生的匠心与自己推陈出新的信念,杨帆正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之路上走得更远,更远……
文/记者王江黎图/记者翟晓雪
新闻推荐
宣传教育活动现场。(记者拓玲文/图)本报讯近日,莲湖区西关第一小学少先队开展了以“扫黑除恶,槐芽在行动”为主题的...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