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西安样本”被复制推广两年新增市场主体3万多家
本报讯(记者高宇)4月11日上午,在陕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西安市商务局局长、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管理委员会主任吕恒军透露,两年来,西安市实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和经济发展动力,市场准入持续放宽,营商环境极大改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更加深入。
自贸试验区成立两年来,西安区域新增市场主体34835家,注册资本4404.94亿元,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465家。两年的新增市场主体数,达到成立前该片区域历年市场主体数的1.5倍。两年来,西安市紧扣陕西自贸试验区发展定位和国家发展规划,紧贴企业经营需求,大胆推动改革,深入探索实践,完成了127项改革试点任务,形成136项创新案例。其中,“创新推进中欧班列发展模式、铁路运输方式舱单归并新模式、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3项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设立‘互联网+政务服务’驿站、政务服务容缺受理、24小时自助信包箱、征信服务与政务服务联动、内保外贷金融创新、信用金融服务创新”6项案例在全省复制推广,形成一批自贸“西安样本”,为促进全市、全省改革开放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介绍,为最大限度方便企业办事,西安区域推出“容缺办理”,让企业先办事后补材料,目前这一做法已在全市推广。同时,设置24小时自助信包箱,利用网上政务平台与自助信包箱数据互相推送,提供线上线下全年无休政务服务。
发展互联网金融、绿色金融,建设离岸金融产业配套设施,组织省内基金公司形成联盟。建设灞柳基金小镇,目前已吸引270余家基金企业入驻,基金管理规模超过2000亿元,成为全国十六家知名基金小镇之一。建立“通丝路”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服务平台,促进区域金融资源聚集,提高金融资源配置能力。
打造“丝路金融信息产业基地”,建设集金融征信、金融信息、数据挖掘、指数研发、金融家俱乐部等多重功能于一身的金融大数据信息中心。自贸试验区日益完善的金融营商环境吸引了各类金融和投资服务机构入驻,普华永道、德勤、安永、毕马威、富邦华一银行、浙商银行、苏宁全国互联网金融运营中心等纷纷落户。
截至2018年底,自贸试验区拥有金融机构235家,其中持牌金融机构208家,实现营业收入277.5亿元。扩大跨境人民币业务范围,探索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截止2018年底,实现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77.13亿元,其中人民币资金池业务结算金额52.23亿元。
新闻推荐
本报讯(刘舒雁)4月11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周年改革创新情况及成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就陕西自...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