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西安授课 文学创作要培养对生活的好奇心

华商报 2019-04-04 01:38 大字

“文学本身就是一件孤独的事情,在创作过程中要杜绝一切诱惑,面对各种挑战,静下心来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著名文学家勒克莱齐奥教授近日做客西北大学“诺奖论坛”,并在为期四天的短期课程上为中国学生授课。大师开坛,也吸引了陕西师范大学、西安邮电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等学校的学生前来聆听。在课间时间,华商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羡慕中国人各年龄层顺畅沟通

勒克莱齐奥是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也是法国当代文坛领军人物之一,79岁的他从创作之初就表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倾向,和对现代社会的过度物质化的激烈批评,代表作品有《诉讼笔录》《战争》《流浪的星星》《饥饿间奏曲》等。

华商报:这次学术演讲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您想通过它告诉我们什么呢?

勒克莱齐奥:首先,我主要目的是想见见这里的学生和老师,尽可能多地和他们做些交流,因为我的汉语不是很好。关于文学领域、关于生活,关于中国文化、哲学等等,这些都是我想做一些了解的。我来这里,一方面是说(讲课),同时也是尽可能地去聆听。

华商报: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您为写作和文学爱好者树立了一个榜样,您这样认为吗?

勒克莱齐奥:哈哈,我也不能确定。我并不想成为什么榜样,实际上我只想过好自己的生活。我很喜欢和人,尤其是年轻人交谈,聊一些关于法国和中国文化的想法。有一些东西我特别地在意和珍惜,这就是在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沟通交流中没有障碍和争吵,他们能很轻松容易地交流。在一些国家,年轻人和老年人是分开的,但是在中国,不同年龄的人群,他们都能够很好地互相理解。和中国学生们的交流过程挺不错的,他们向我的提问都很好,有关于近现代文艺的提问,也有关于哲学的。

赞赏中国作家的文章活力

似乎和其他欧洲作家一样,勒克莱齐奥在开创新的文风、新的写作形式上有着诸多探索。在西安的授课中,勒克莱齐奥教授围绕文学与艺术的非线性问题展开论述,通过文学,人类得以穿越时间和空间,展现不同时代穿越性的理念。勒克莱齐奥对文学与艺术的关注视角非常广阔,对中国文化也涉猎很广,甲骨文、《红楼梦》、80后画家杨泳梁等中国文字、文学与艺术方面的例子信手拈来。

华商报:您在文学创作生涯中遭遇过困难吗?

勒克莱齐奥:最困难的是要忍受孤独。文学本身就是一件孤独的事情,在创作过程中要杜绝一切的诱惑,面对各种挑战,静下心来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华商报:您提到在文化 、经济和历史等方面的沟通,作为文学家,您如何看待交流?

勒克莱齐奥:是的,的确如此,我相信中国有很多地方值得世界去学习。中国为所有国家树立了好榜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强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希望中法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更长久。

华商报:您对中国作家的作品有什么评价?

勒克莱齐奥:我不仅喜欢中国古代作品,比如唐宋诗词,像王维、杜甫,他们都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顶尖诗人,我也喜欢中国现当代文学,比如老舍、鲁迅、莫言等等,他们的作品都是我喜欢读的,内容不仅趣味性强,而且很新颖,很有活力。

读书等汲取文化的传统方式依然重要

诺贝尔文学奖,以及其他文学奖,都在体现对人类语言与文化的维护与发展,而在网络信息化发达的当下,文字和文学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比如碎片化传播,语言也没那么规范。勒克莱齐奥认为书是人们的朋友,从博物馆和书籍中汲取文化的传统方式依然很重要。

华商报:虽然现实主义是文学的主流,但是目前中国的年轻人对科幻文学的兴趣很浓,您观察到欧洲文坛是否有这样的趋势?现实主义是否过时了?

勒克莱齐奥:我认为现实主义不是文学的一种流派,也不是一种运动,它是实际存在的,文学创作就是倾向于对现实世界的真实表达,因此现实主义永远不会消亡。

华商报:当下多元社会,人们的兴趣总是很分散的,注意力在电脑和手机上,您觉得当下的人们如何去热爱阅读?

勒克莱齐奥:这是一个很好的提问,我觉得书还是很重要,虽然它们已经不像以前那么流行受欢迎,但我仍然觉得对年轻人而言,读书是很必要的。在郊游或者旅游的时候,不妨带上一本书。有时候书在生活中很有益,能成为你生活中的朋友。一本书很简单,你无需给它插电、充电,把它放到口袋或者包包里,仅此而已,想看的时候翻开,不想看的时候合上。现代化在很多方面固然很好,但是从博物馆和书籍等汲取文化的传统方式依然很重要。所以,我鼓励年轻人多去博物馆,不时去翻翻书本。

华商报:您对有志于文学创作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勒克莱齐奥:我很乐意在此建议广大学生,去自我培养,培养对生活的好奇心,去多多读书,看些电影,多去博物馆等等。同时,也不要忘了玩哦,因为只工作不玩耍会让一个人变成傻瓜哦。

诺奖作者作品也曾在中国坐“冷板凳”

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1940年4月13日生于法国尼斯,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1994年,法国读者调查中,勒克莱齐奥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是当今法国文学的核心之一,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

即便如此,在200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中国的读者对勒克莱齐奥知之甚少。其成名作《诉讼笔录》(1963)早在1992年就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过,但当时由于尚未加入版权公约,因此并没有买下版权。2000年前后,译文社购买了该书版权并出版,该书由著名翻译家许均翻译。书出版后,曾深为池莉等作家所激赏,但也许是曲高和寡,当时只卖了5000本左右。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出版社重新包装其作品上市,印数超过10万册。

勒克莱齐奥的作品主人公都是一些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人,比如非法移民、小偷、逃犯、傻乎乎的边缘人等,勒克莱齐奥通过展现这些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出他们力图脱离现代文明中心,向自由、自然的世界靠拢。他的早期作品,带有“新小说”的痕迹,基本以探索人性疯狂为主题,诸如《诉讼笔录》《可爱的土地》等,多寻找一种空灵与寂静,不拘一格的特点明显。之后,受其家族起源,自己游历及对美洲印第安文化的喜爱,作品开始以寓言、幻想为主题。诸如《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等,则更关注心理空间,向着自然与人这两个“宇宙”同时进行宏观与微观的探索。

2008年10月9日,他因为“将多元文化、人性和冒险精神融入创作,是一位善于创新、喜爱诗一般冒险和情感忘我的作家,在其作品里对游离于西方主流文明外和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性进行了探索”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勒克莱齐奥第一本被译介到汉语世界的作品是1992年出版的《少年心事》,其他还有《战争》《诉讼笔录》《流浪的星星》《金鱼》《乌拉尼亚》等。

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段建军此前读过勒克莱齐奥的《流浪的星星》《看不见的大陆》等作品,“我觉得勒克莱齐奥的许多作品,都通过对一系列孤独的人类个体形象的塑造,以及对人类的生存境遇的营造,试图探讨人类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具有鲜明的人文关怀倾向。在我看来,《流浪的星星》这部小说,就比较集中地体现出了他的这种思想倾向,所以我把它推荐给大家”。

西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在读研究生田斯嘉是通过《诉讼笔录》认识勒克莱齐奥的,“他在《诉讼笔录》以流浪汉的视角对传统文明进行重新观照。流浪汉所代表的是游离于既定文化之外的形象,它以一种局外人的姿态看待已经固化的现实逻辑,并且通过直觉这一手段反抗理性,以种种癫狂的行为和言论反叛现实逻辑,从而打开现实世界对于人类生命灵性的禁锢。小说虽然情节松散,但是字里行间都在为通往一个非异化的世界而努力,并且最终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

勒克莱齐奥的中国情缘

勒克莱齐奥年轻时就对中国非常向往,研究中国的一些哲学经典,还曾经通读法译版《红楼梦》和《水浒传》,他非常喜欢老舍先生的小说。在泰国工作期间就听过一些京剧。后来勒克莱齐奥多次访问中国,并任南京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名誉教授。2014 年8月勒克莱齐奥第一次来到西安,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围绕丝绸之路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展开话题讨论。此次再次造访西安,在讲座之余参观了清真寺、高家大院,饶有兴致地逛了几次商场。

场景1

开坛授课:对中国古代文化相当熟悉

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段建军认为,勒克莱齐奥此次西大授课,关于“文学和艺术的本质”的论述,让学生们领略到世界一流文学家对文学及艺术的独到理解,为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学观乃至世界观,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其次,他的讲座,也使学生们对当代外国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有了较为前沿和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次近距离接触,段建军发现勒克莱齐奥对于中国古代哲学非常了解:“通过这次与勒克莱齐奥先生的交流,我发现他对中国文化和文学有深入的了解。尤其对于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和墨家典籍相当熟悉。比如,《墨子》中的某些论述,就对他的文学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交流期间,我和他谈到了一些当代陕西文学家的创作,使他对我们陕西文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有了一定认识。”

场景2

参观高家大院: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有兴趣

勒克莱齐奥此次在西安的行程中,除了给西北大学的同学们做了四场精彩的讲座,也抽空去感受西安的风土人情。这不是勒克莱齐奥第一次来到西安,此前参观过兵马俑、大雁塔等地标景点,这一次他原本想去乾陵,但时间不允许,他提出想看西安的清真寺,于是来到回民街大学习巷的清真寺。陪同勒克莱齐奥参观的西北大学董雯婷老师告诉华商报记者:“他觉得西安的清真寺和他此前见过的那些都不一样,是完全中式的,建筑形态非常美,展现了宗教融合和历史融合。参观完他又问我们还有没有其他的清真寺,我们又去了化觉巷的清真寺。”勒克莱齐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参观清真寺后,一行人又去了高家大院,“他非常认真地研究院子的布局,东西厢房、卧室。也很关注主人的身份,问房子的主人是不是一个族。我觉得他对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非常有兴趣。他说在北京就想看那些有历史感的胡同,看四合院,然后去了解他们以前是怎么生活的。我想是因为建筑本身也是文化的一种承载。他也许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有难题,所以希望通过建筑来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就像他对中国的传统绘画也很感兴趣。因为文化有相通的地方,虽然语言不同,但也可以通过绘画、建筑这样的方式来切入,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

场景3

逛商场:赞西安的商场现代化

董雯婷透露,勒克莱齐奥在西安的生活非常自如,“他的太太很喜欢逛商场,大学城附近的商场他们就逛了两三次,给孙女买了很多有中国特色的礼物,理发、吃饭都是自己解决的,非常适应这里的生活。勒克莱齐奥还感叹西安的商场和美国纽约的那些大商场没什么差别,很现代化。”本版稿件由华商报记者 路洁 罗媛媛 采写

春暖花开

——首期『华商人文课堂』聚焦德国花艺

美好的生活要用文化艺术来滋养。我们在2019年的春天开设“华商人文课堂”栏目,利用全媒体报道,与大家一起通过文化艺术学习美、认识美、传递美。首期“华商人文课堂”将聚焦德国花艺。

德国给我们的印象是严谨古板的,发源自德国的花艺流派将呈现什么样的面貌?本期“华商人文课堂”将由德国IHK认证的高级花艺设计师介绍德式架构花艺流派。敬请今日18:00-19:30,关注华商报“一直播”平台。

新闻推荐

投用8年无手续还占用盲道 交警要求整改后仍收费 经调查,丽湾蓝岛小区门前停车场出具的收费票据都是废票

4月2日下午,丽湾蓝岛小区门外,停车场正在进行施工华商报记者赵彬摄华商报讯(记者田睿实习生王路摄影赵彬)小区外的停车场开放...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