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锔”后重生
本报记者 王仰浩 实习生 王馨婧
对于老辈人来说,“锔”并不陌生,大到家里的水缸水盆,小到茶碗、茶壶,常常能见到大大小小的锔钉。随着时代发展,走街串巷的锔匠虽然很难见到,可这门手艺仍有人在坚守、传承。
27日,记者来到水景园小区郭毅家中,几平方米的阳台上密密麻麻地摆放着各种锔艺的工具,此时他手上正拿着一只碎成四块的宋代瓷碗。“锔艺分许多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一丝不苟。”郭毅告诉记者,找碴对缝、定位点记、金刚钻打孔、制作锔钉、镶嵌补漏,这些工序都是环环相扣,哪里出现纰漏将直接影响最后的效果。
锔瓷的常用工具包括钻子、锔钳、镊子、钩子、钉锤等几样,而细分的工具却能多达上千种。“除了打孔环节可以用电动工具,其他工序都得靠手工操作,每个锔艺作品既是残缺品,也是世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品,锔的过程则是工匠的再创作过程。”郭毅拿着一只陶瓷茶杯说,这个杯子的杯沿碎了个大口子,根据杯子的款式和色彩,他设计了一个银杏叶的镶片,叶子包裹住破碎的杯沿,叶柄顺着杯子内壁延伸至杯子底部,镶片与杯子相得益彰。
许多传统手艺是代代相传,但郭毅却是在“半路”开始学习这种几千年的工艺。“儿时就喜欢敲敲打打,小时候看到锔瓷匠人将破碎的碗、盆、水缸锔好后,觉得很神奇,会站在一旁看上半天。”郭毅说,自己还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的拍摄,遇到一位锔瓷师傅,就勾起了儿时的兴趣,于是就开始琢磨着。2010年开始,他奔赴全国各地拜师学艺,去过天津、武汉、大理、西安、成都等很多城市向老艺人请教学习。
郭毅说,老一辈的锔匠逐渐逝去,有些手艺甚至已经流失,这对于整个技艺传承来说是个遗憾,这几年随着国家重视程度越来越大,也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行业,锔艺又开始以另外一种形式走进大家的生活。郭毅告诉记者,他把自己阳台上的工作室起名为“毅弘堂锔艺”,就是激励自己要尽所能弘扬传承这一传统技艺,“如今锔艺内容和形式更多元,也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我也期待这一技艺能生生不息。”
锔后重生
一个瓷碗碎成几片十几片是常事,郭毅正在找碴对缝。
这个紫砂壶是刚开始学艺时的“试验品”,如今已成为心中最珍贵的作品。
郭毅向记者展示传统工匠打孔的技艺
许多镶片都要手工打造,误差控制在毫厘之间。
琳琅满目的工具
本报记者 王仰浩 实习生 王馨婧
新闻推荐
郭涛记者尚洪涛摄也许很多优秀的演员都有一个导演梦,西安籍男演员郭涛也不例外。在老搭档黄渤推出《一出好戏》,徐...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