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减质”

陕西日报 2019-03-26 09:25 大字

本报记者李旭佳

“减负”不等于“减质”“‘减负’不等于‘减质’。在严格执行上级要求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强对教师个人业务水平的锤炼。比如通过引导教师多读书、组织教师参与培训、学习更优化的教学方法等提升教学效果,从而达到‘减负’不‘减质’。”3月20日,西安市凤景小学语文老师宋慧对记者说。

宋慧告诉记者,为了确保“减负”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一系列与“减负”相关的制度,还严格控制课程管理、严格控制日常作业、严格落实一课一辅、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等。“我们不以‘分数’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发展个性、激发潜能。”

在宋慧看来,孩子更多的压力来自家长的焦虑和施压。在她的班级里,大部分学生在校外少则两三个兴趣班、辅导班,多则四五个,有的甚至更多。

宋慧告诉记者:“在学校,孩子们的课程压力并不大,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之内,我们也鼓励、要求孩子们早睡。如果说有压力,那么他们的压力更多来自校外。”

“比如,背完英语背语文,还要在微信朋友圈打卡。当孩子们把这些校外作业都完成了,就已经很晚了,最终导致孩子们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在我看来,整个社会认知需要改变,这也是最为困难的一环。”宋慧说,“‘减负’工作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我们将不断寻求更多方法,让家长认同,让孩子充实、快乐、健康地度过学校生活。”

今年49岁的唐颖鸿是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的老师,已经在学校工作了27年。她告诉记者,学校布置的作业不算多,高三的学生压力会大一些。

“一直以来,我们学校在‘减负’这方面有很多措施,比如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掌握方法而不是简单重复做题。我们也会经常进行有效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布置作业有针对性。”唐颖鸿认为,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下,想要完全“减负”很难。

唐颖鸿接着说:“要想有效‘减负’,首先应该从改革高考制度开始,不要一考定终身,应该将平时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考察也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并量化计入总分;第二,改革课程体系和教材,留其精华,大力精简课程内容;第三,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相关‘减负’政策,并监督各个学校落实执行。”

望子成龙VS焦虑恐慌

“我儿子今年7岁,读一年级。我给他报了数学班、英语班还有架子鼓班,之前还报了街舞班,怕他太累就把街舞班停了。现在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内有望子成龙的心理,外有各种机构营造的焦虑恐慌,生怕自己的孩子输给了别人,生怕孩子上不了好学校,无奈之下,只能将孩子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各种补习班和各种作业。”3月21日,34岁的全职妈妈张田田苦恼地对记者说。

因为是全职妈妈,只要孩子在家,张田田大部分时间都是围着孩子转。她告诉记者,孩子学校布置的作业倒是不多,每天22时前基本能完成。但是只要孩子有一道题不会做,她就变得非常焦虑:为什么别人都会,他却不会?是不是练习题做得少了,或者补习班报得少了?还是营养没跟上?

张田田感慨地说:“每天陪着孩子跟赶场子一样辗转于各个补习班,家长累,孩子更累。有时候我会想,这样牺牲孩子的玩耍和休息时间真的值得吗?虽然国家一直在‘减负’,可是‘减’不了家长心里的‘负’。我觉得越是提倡‘减负’,家长们越是会从其他途径‘帮’孩子把‘减’掉的功课补回来。我现在特别担心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孩子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我的女儿在西安市灞桥区官厅村一所小学就读,学校布置的作业不多,孩子一般18时之前就能写完。课余时间我给她报了舞蹈班。现在不比从前,不能只看重学习,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也很重要。”3月21日,43岁的周晓莉对记者说。

除了8岁的女儿,周晓莉还有一个19岁的儿子。“让我遗憾的是,之前对儿子在综合素质培养上有所缺失,只顾着抓他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发生在儿子身上的遗憾,我不希望再次发生在女儿身上。所以我希望国家在‘减负’的同时,能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新闻推荐

西安开展网络餐饮服务专项整治行动 每月抽查500家入网商户

本报讯(首席记者轩辕杨子)为确保网络餐饮食品安全,即日起,西安市将开展网络餐饮服务专项整治行动,力争6月底前将全市入网...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