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飞灞陵岸”
柳翠桃红的灞河下游。
灞河在古代是条著名的河,文献中多有记载,涉及灞河的唐诗在300首以上。“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等唐代著名诗人,几乎都有涉及灞河的诗。其中抒发离别、思念亲友和故地的诗,就有180首之多。
“愁见灞头春”
作为古都西安东边第一条大河,是往来于东方的必经之河。根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早在秦汉时期,灞河上已有桥,隋朝改为石桥。灞桥头有霸桥驿。唐朝时,人们多于此和离开长安的亲友饯别。以边塞诗歌见长的岑参,大约有远赴边塞的经历,对亲友远行特别在意,所咏灞河饯别诗就有十多首。他在《送张卿郎君赴硖石尉》一诗中吟道:“卿家送爱子,愁见灞头春。”“日暮征鞍去,东郊一片尘。”
人们往往选在天气转暖的春天远行,所以才有了岑参的“愁见灞头春”之叹。
“一条灞水清如剑,不为离人割断愁。”唐末诗人沈彬的这句诗,令人想到“诗仙”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虽然傲慢,但也有到灞河送友之举。“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在李白的笔下,饯别之时,灞河的水以及两岸的树、草等等,没有不伤心的。
“不解迎人只送人”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唐朝时,灞桥两岸广植垂柳。“柳”和“留”谐音,人们在灞河桥送亲友时折柳相赠,以表惜别之情,上面这首唐诗正是反映了当时这一风尚。
留有千古名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李商隐在《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中称:“灞陵柳色无离恨,莫枉长条赠所思。”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晚唐时期社会动荡,离别更加频繁。晚唐诗人裴说在这首题《柳》的诗中,通过埋怨灞柳“无情树”、“只送人”,抒发人们的离别之痛。
同为晚唐诗人的罗隐也有一首专写灞柳的诗,题亦为《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诗人通过说柳树连自己花絮都无定所,怎么能够管了人的离别,反映当时人们对动荡生活的无奈。
“犹看灞陵月”
“初程莫早发,且宿灞桥头。”由于灞桥是长安的东大门,在诗人们的心中灞河成了京都长安的代名词。所以岑参才有尽量在灞桥多住一会的念头,只要没有离开灞河,就等于没有离开长安。
远居外地的人们当思念起长安时,往往也会想到灞河。“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曾任侍御史,后因事获罪,被贬到南方。他不甘自己处境,很想回到长安有一番作为,因此“魂飞灞陵岸,泪尽洞庭流。”灞陵为汉文帝陵,其陵在灞河左岸,霸陵邑在灞河右岸,故此处“灞陵岸”就是说的灞河岸。
自称“五言长城”的刘长卿曾在长安做官,后被贬南方。他在《初至洞庭,怀灞陵别业》一诗中云:“长安邈千里,日夕怀双阙。已是洞庭人,犹看灞陵月。”这月,当然是指长安月了。
新闻推荐
为深入推进落实“捕诉一体”工作机制,规范办案流程,提高工作质效,日前,临潼区检察院召开2019年刑事检察工作研讨培训会,对...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