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代刀 烹一餐精神“家宴”

西安日报 2019-03-17 05:12 大字

周伯衍的甲骨文书法作品

○肖雪

从1899年清末金石学家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至今,已经过去了120年。虽然甲骨文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甚至被称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代码”,可这种古老的文字对于大众来说还是那样神秘而遥远。甲骨文究竟是怎样根植于我们的历史深处、又是怎样影响着我们的文字、文化呢?近年来,西安市书协副主席周伯衍一直以甲骨文书法作为研究对象,并选择在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之际,推出他的甲骨文书法巡展及专著。

周伯衍的书法缘起于敦煌写经。在学习和研究敦煌书法艺术的时候,他注意到我国敦煌学研究学者罗振玉也是甲骨文研究的先驱,还是将甲骨文引入书法的第一人。敦煌与甲骨文的信息同时在罗振玉身上交织着,也感召了他。

但甲骨文书法很难,首先难在识读。目前已发现的甲骨文字中只有少数字形跟今天的隶、楷书很相近,更多的字完全是判若两形。其次难在创作。甲骨文有婉通,更有方折,也有形态各异的点画来代表不同的物象。其三就是难在小众。甲骨文毕竟是久远而古老的文字,跟我们的现实生活有距离感。可在周伯衍看来,甲骨文也有自身独特的美,它同时具备了书法的三要素,即笔法、字法和章法,且笔法丰富、字形优美、章法特别。而且,即使是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也体现出中庸中和的美学精神。为这个中华文明早期的结晶所感动,周伯衍开始了甲骨文书法的艰难创作之旅。

首先阅读是必不可少的。重温先秦书法史,关注120年来甲骨文书法的成就及风貌变化。其次是识记,反复识读专家释定的甲骨文字,理解其形、音、意,然后才能进入实践创作环节。由于甲骨文本身的特殊性,笔画线条硬朗刚断,以“凹”代“凸”,挺拔劲峭,具有契刻神韵。这也就要求甲骨文书法创作需由“以刀代笔”转为“以笔代刀”,要体现毛笔的书写性能,“惟笔软而奇怪生焉”。在艺术性上,周伯衍强调的是书法家主观精神的表现,同时溶入时代审美趣味。

近年来,周伯衍就进行了一系列颇具新意的甲骨文创作。比如一组西安的城门名,一组西安的名小吃,一组秦腔经典剧目,一组陕西大学校名,一批陕西旅游景点,一批网络流行语,一批中药经典处方,一批甲骨楹联等。今年,他还将推出《甲骨文的“几何”视野及其美学意义》专著,同时举行甲骨文书法展,希望让更多人了解甲骨文及甲骨文书法。他想用自己的作品告诉人们,甲骨文离我们并不遥远,正在成为我们精神生活中的“家宴”!

新闻推荐

“丝路文明·西安文脉工程”艺术名家荟萃系列 艺术指导:文脉艺术工程总监 王犇 鉴真目盲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 创作工笔画《鉴真和尚》有感 刘鸿翥

【刘鸿翥其人】刘鸿翥,字伯远,又名洪柱,字正举,净洪居士,斋号澡雪,聿華堂。河北易县人,现居西安。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硕...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