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汉长安城遗址“活起来”
□特派北京记者原登荣
在西安市城西北约3公里处的未央区汉城地区,坐落着我国现存规模宏大、沿用时间最长、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都城遗址——汉长安城遗址。
近年来,随着多个文博类节目热播,大众和文物的距离正在拉近。然而,像汉长安城遗址一样拥有大量遗迹的大遗址,离真正“活起来”仍有距离。如何让它们重焕生机,成为文博人关注的话题。
“保护好汉长安城遗址是对一段历史的传承”
2016年9月8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袁靖跟随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调研组来到汉长安城遗址,实地感受了这座千年帝都遗址的博大和震撼。
在汉长安城遗址内,袁靖抚摸着斑驳的黄土城墙感慨地说:“我们能站在汉朝人建造的宫殿旁,是荣幸和骄傲的,要是能做好保护和合理利用,汉长安城遗址将成为陕西文化旅游又一张名片。”
“汉长安城历经数千年传承至今,期间虽遭受自然和人为破坏,但仍能跨越千年被后人瞻仰。再过千百年,汉长安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后人们正等待着见证。”袁靖认为,保护好汉长安城遗址是对一段历史的传承,是对古人智慧和劳动成果的尊重。
他建议,对汉长安城这种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遗址应该充满敬畏,保护中既要考虑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还要和城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提前规划未来发展。
谁来牵头保护?袁靖说,关键在政府。政府要想办法、出实招。“我们三年前考察汉长安城遗址时就指出,推进保护时发现问题政府一定要及时解决,越往后拖越困难,现在汉长安城遗址保护面临的情况更复杂。”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要做好,一定要先解决当地老百姓的民生问题,优先解决吃水、用电、用气等基础问题;可利用现代科技,在修建自来水管道等工程时,优先考虑文物发掘,把地下的遗迹搞清楚,提取全部信息、收集全部遗迹,再开展施工;挖掘的遗迹,可通过扫描,用3D方式在博物馆里重新复原、动态展示,以增加游客的文化体验。”袁靖建议。
推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体系化建设
2017年12月,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而全国其他还没有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大遗址仍在坚守中企盼。
如何进一步做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今年全国两会,袁靖带来了一份提案。
在袁靖看来,当前我国已有的考古遗址公园新模式,虽然很好地协调了遗址保护与展示利用的关系,解决了长期以来遗址保护尤其是大遗址保护之困局,但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存在着三个主要问题,即缺少法规政策支持、用地问题没有解决、没有体现考古遗址公园的特色。
“国家遗址公园建设需要考虑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的整体性,解决园区内的人口搬迁、产业布局等问题,涉及文物、自然资源、财政、发改、住建、文旅、教育等诸多部门,但《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均缺少相关规定。”袁靖说,各地所依据的仅是国家文物局的相关规范、管理办法及技术标准等,由此造成各种规划不能有效衔接,相关部门难以形成合力。此外,在用地方面,2017年公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缺乏专门的“文物古迹用地”部分。
考古遗址公园应该是一张特色鲜明的文化名片。但袁靖在调研中发现,有的考古遗址公园建成以来,考古科研便陷入停滞。“由于对整体布局认识不清,文化内涵掌握不全,因此其文化遗产展示也缺乏科学基础,致使展示内涵不够丰富、扎实、前沿。而展示方法和手段僵化、固化,缺乏创新、个性,就淡化了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初心’,将考古遗址建设成了一般的城市公园。”
袁靖还了解到,目前很多遗址仍未完成系统考古调查、勘探和测绘工作,考古工作和遗址保护、公园建设“两层皮”现象仍然存在。
袁靖建议,第一,建立国家遗址公园体系。建议国家发改委及相关部门与文物部门要研究设立国家遗址公园体系,采取中央和地方合作共建模式,建立统一、高效、规范、可持续的文物资源保护利用制度。第二,进一步明确考古遗址的土地政策。自然资源、文物部门应利用“多规合一”,进一步加强空间管控。第三,做好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发掘、研究、展陈工作,真正做到“让文物活起来”。第四,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建议发改委将考古遗址公园、国家遗址公园列入国家重大项目范畴,增加国家重点专项经费中大遗址、考古遗址公园的支持力度。
新闻推荐
近日,市民杨先生向华商报反映,西安市朱宏路—凤城四路立交通车已有2年,但朱宏路西侧还有很多空树坑(见上图)“现在又到了植树...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