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就地变“工人”

咸阳日报 2019-02-11 07:36 大字

本报记者 刘计划

“年还没过完,就上班了;厂子招人给我说一下,今年也出去打工;加班是不是发的工资高……”2月9日,大年初五一大早,对门的二嫂刚出家门准备上班,门口拉家常的人就问个不停。

二嫂去年一直在离家不远的物流公司打工,平均下来一个月3000多元。她说,按时上下班,加班还有加班费,过节还发慰问品。

“不用跑远路,就在家门口上班,方便得很,咱现在也算是‘工人’了。”二嫂有说有笑地骑着电瓶车走了。

二嫂能就地成“工人”,得益于乡村振兴和大西安建设。近年来,空港新城按照规划,招商引资建成了一大批重大项目,这些项目的建成,为周边村子群众就业提供了好渠道。

“乡村振兴,让群众富裕是关键,必须把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打破城乡二元经济,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在秦汉新城上班的刘宏宣给大家讲实施乡村振兴的思路和意义。

“现在周边物流企业、加工企业、服务型综合体有十几家,村上的人如今都出去打工了,过完年在村上想找个闲人都难。”堂弟刘分户说,2018年由于霜冻,村上主要的桃、苹果农作物一点收成都没有,但是村上的人都到周边的企业打工,收入比往年还多,大家一边上班一边务农,日子过得挺好。

“村上群众没技能,厂子要吗?”从外地打工回来的刘飞带着疑惑说。

“街道办根据企业需求和个人意愿,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培训合格企业就会招录,去年培训了好几次;现在村上有好多人都被录用了,而且工资挺高;今年如果培训,咱们几个一起去……”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

“观念变,天地宽,村里现在有上百人选择就近打工,做技术工的、打扫卫生的、搞运输的、当保安的,大家按时上下班,日子过得也挺好。”刘红旗说,加上企业文化的熏陶,现在大家的素质也提升了一大截。

园林种植、成衣加工、外包装……农村新产业新业态逐渐兴起,更多的人将会成为农村新型“工人”。(B)⑦

新闻推荐

公交站房里也有家的味道

公交义务监督员王庆文(左)和食堂阿姨一起包饺子。(记者陈静摄)本报讯(记者陈静)“这饺子真好吃,真香啊!”2月5日是农历大...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