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学校办在孩子家门口 西安市新城区教育局持续推进“名校+”工程

三秦都市报 2019-01-04 03:06 大字

新城区卓越教师自2012年以来,新城区教育局党委主动契合教育综合改革的大方向,顺应人民群众对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期盼,激发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内生动力,创新实施“名校+”这一民生工程,并持续完善、丰富和发展。

新城“名校+”的四种模式

“名校+”工程旨在最大程度发挥名校示范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将名校优秀的师资团队、先进的办学理念、成熟的教学模式、丰富的校园文化成建制地移植到薄弱“+校”,重点提升“+校”的内涵、品质和质量,用名校强大的气场,全力推动薄弱学校在最短的时间内脱胎换骨、华丽锻造为新优质学校。逐步探索出4种具有新城特色的“名校+”模式。第一种模式:一长多校。即:由一所名校校长同时担任一所或几所薄弱学校校长,一长多校实现了校际间人财物的一元化管理。经市区编办批准同意,12个小学幼儿园全部直接更名为名校的分校,严格明确分校的公办性质绝不改变。第二种模式:学校联盟。实行学校联盟双挂牌,名校全面领导联盟薄弱学校快速提升。第三种模式:集团化办学。以一长多校、学校联盟等为支撑组建教育集团。教育集团实行总部校长负责制,由名校校长担任总部校长,对集团内各成员学校实行总部校长+执行校长的一体化领导和管理。第四种模式:中小幼区域共同体。创新建立了中小幼共建共强学区制,以名校为召集人,把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按地域组建为区域共同体。区域共同体内推行义务教育升学直通和基础教育贯通培养,链接实现中小幼三个学段素质教育发展的连续性。

截至目前,新城区共组建了65个“名校+”共同体。其中,一长多校共同体16个、学校联盟共同体35个、教育集团共同体10个、中小幼区域共同体4个。

“名校+”催生更多的新优质学校

“名校+”共同体凸显了名校与弱校(新校)之间的共同命运、共同担当和共同发展,体现了成建制的移植和一体化的管理,缓解了“上好学校难”和“择校热”,进一步壮大了新城辖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规模和总量,并涌现出一批高品质高颜值的新优质学校。“名校+”工程驱动名校有了新增量,弱校有了新变量,趋向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从“高峰”走向“高原”。

记者了解到,位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内的新城区大明宫幼儿园,前多年发展停滞不前,附近很多家庭都不愿把孩子送到这里。从2016年3月开始,由省级示范幼儿园筑梦幼儿园与该园实行一长多校后,“名校+”工程就凸显出活力和动能,不到两年时间,大明宫幼儿园就一跃成为省级示范幼儿园,成为许多家长和孩子向往的幼儿园。

新城区太华路小学原先同样是一所公办薄弱学校,2017年开启了“民办名校+公办弱校”的模式,由民办名校新知小学与该校实行学校联盟分校双挂牌,共享校本课程、特色教学和校园文化,共同开展教研活动、班主任论坛,使太华路小学快速提升为周边群众认可的新优质学校。2018年毕业学生122人,一年级入学新生255人,不但学区内的学生主动回归,许多学区外的学生也向往这所新优质学校。

新城区的实践表明,“名校+”的最大受益者是薄弱学校的学生和家长,尤其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是非常接地气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名校+”链接实现中小幼素质教育发展的连续性

“名校+”实现了中小幼不同学段学生素质教育的无缝对接,消除了三个学段“各自为战”的弊病,既为学生幼升小、小升初做好适应性准备,又避免了幼儿园小学化、小学初中化倾向,回归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本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释放孩子的天性,发扬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激励和引导每个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自己。实验小学“暖心好少年”耿浩愉,华山中学“拾金不昧好少年”呼颜如玉、范思雨,新知小学真情唱红《长安夜》的张乐彤等,都是新城教育持续发展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又一缩影。

新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王纲说,“新城教育人朝着人民群众对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期盼,以‘革命+改革’的精神,把忠诚体现在行动上,把能力体现在结果上,持续推进\‘名校+’工程,做实\‘名校+’共同体、做精\‘名校长+’共同体、做强\‘名师+’共同体,把好学校办在孩子的家门口,把孩子家门口的学校办成好学校。学生真正受益,家长真正得实惠就是硬道理。”H

农思思

新闻推荐

用爱心点亮孩子的微心愿

本报讯(李春玲记者阮班慧)近日,纺七路城市驿站,灞桥区城市管理局建筑垃圾管理所支部书记樊征带着支部党员,把一本《标点符号历...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