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了的张家村

西安日报 2018-12-27 04:54 大字

□冯兆龙

初秋的西安是一个非常惬意的季节,和煦的秋风,和着淡淡的花香,伴着美丽的云朵徐徐飘过。行走在环城公园,曲径幽幽的小道旁垂柳摇曳,绿黄相间的银杏树叶片轻落,连片的草地绿生生的,绿得生凉、绿得养眼。风轻轻地,不凉也不寒,有点“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感觉。此刻,我不禁想起西安开展的“秋染中国,赏西安”大型秋季旅游活动,西安真的越来越美了。

沿环城公园行至含光门,必须进出含光门后才能继续前行,而出含光门,左边的大片区域就是张家村。今天,我要采访的就是这个已经名存实亡的张家村。

在准备采写张家村前,我心里一直没底。张家村“撤村转居”后,原来的村委会是不是已经改成社区了?原来的村民们是不是还居住在一起?而现在,我只知道有个张家村街道办事处,却不知道还有没有张家村社区。打电话咨询街办党工委书记,他说张家村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撤村转居”了,现在的张家村只是一个地名,管辖原张家村的社区叫“鸿雁社区”。

张家村因何得名,没有记载,原张家村村民陈先生说,清末时,有一户姓朱的人家来到含光门外,在人烟稀少的野外看到一处废弃花园,便决定落脚此地。在建房挖地基时,挖出了一罐银元,冠盖上有“张子华”三字,便认定这个花园就是张子华的庄园。

另有村民说,以前这里居住着一户叫张子华的人家,在明朝大规模的移民时期,山西临汾的一些人告别了大槐树,背井离乡迁徙到西安,落脚当时的张家庄园。征得主人的同意,移民们便在庄园周边建起临时住所。久而久之,人越聚越多,后形成了村庄。人们感念张家恩惠,便将村庄取名张子华庄。民国后,又将原有的名字更名为张家村。两种说法均无文字记载,但更多村民认可第一种说法。

张家村地处含光门外,在唐代108坊中属于通化坊。含光门在唐代是皇城南门最西的一个门,紧靠朱雀门,修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唐代含光门的主要功能是接待外国使者、处理外交事务,城门东边有鸿胪寺,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还有鸿胪客馆,相当于今天的钓鱼台国宾馆。

盛唐时这里人来人往,唐末昭宗迁都洛阳,长安城大部分被毁,节度使韩建将当时朱雀门封闭,只保留了西侧的含光门和东侧的安上门两座城门。含光门经过五代至北宋一直沿用下来,名称没有改变,直到元代城门被封。明代重修西安城墙,含光门被包在西安城南墙之内,其遗址也因此被保存下来。

1984年,西安市整修西安城墙时,发现了唐含光门遗址,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隋唐城门遗址。2008年,在遗址上建成了西安唐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

沿含光路向南前行,路东就是张家村。

我走走停停,努力寻找着三十多年前的那个张家村,但怎么也感觉不到昔日这里村庄的痕迹——成片的居民小区,众多的企事业单位分布在邮电北巷和邮电南巷这片区域。邮电北巷北边至环城南路除了部分家属楼外,共青团陕西省委和陕西省团校占去了大部分地方。邮电北巷至邮电南巷之间居民区比较多,棚户区改造安置小区朱雀坊就有七栋楼在这里。

邮电北巷靠含光路不远处就是鸿雁社区,社区书记郭军得知我此行的目的后,叫来了原张家村的几位老住户。其中侯永杰、刘孝珍、程荣利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说,新中国成立前张家村有南北两门,相距180多米,东西宽约110米,四周都有村墙。北门正对面是村里的“三官庙”,南门外有“老爷庙”,村东有“灵柏寺”(现3402工厂家属院),俗称“大庙”。

民国初期,特别是军阀刘镇华率镇嵩军围攻西安城期间,这些庙院、神堂被军阀们占用,做过电台、住所及办公场所,后渐渐被毁。

张家村和南门外的仁义村一样,都是城墙根下的村庄,因而新中国成立前的许多有钱人以及国民党军官都在张家村置办过私人园子。现在的朱雀东坊四号楼附近,是当年置办园子最集中的地方。刘孝珍老人说,当年她家隔壁就住着一位国民党官太太,小时候经常帮那位官太太买过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

现在的张家村是指含光路以东、红缨路以西、邮电南巷以北、邮电北巷以南的区域。这片区域也就是以前张家村村民的宅基地,农耕地主要在村南村北,最远处在西安高新区木塔寨附近,现在的西后地也有大片耕地。原村民陈先生说,以前的西后地有三片洼地(现在的振兴路西边),就像三个大坑。最北边是一个大坑,有80多亩地,坑的东沿在现在的金华豪生大酒店向南一带,西沿靠朱雀路,靠南边有两个小坑,大概有7亩地,张家村在西后地的耕地就是这片洼地。

为什么是洼地?陈先生也说不清楚。不过他说,古人修城墙用的那些砖是从哪里来的?有没有可能就是在这里取土烧砖?他随后又笑着说这些都是猜测。不过他说当年军阀刘镇华围攻西安城时,拆毁了南郭门(南梢门)围墙,在墙下开挖过战壕是真的。我查阅了许多资料,都没有关于这片洼地的记载或说明。1981年,西安市南大街拓宽,决定在西后地建设安置小区,需要征收张家村这片耕地。1981年11月,西安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市南大街拓宽指挥部等单位基建征地撤销张家村、建中二队两个生产队建制和部分转户的实施意见》,征收其全部土地,转农民为城市居民。至此,张家村人就彻底告别了农业生产,成了城市居民的一部分。

“撤村转居”后,为了保证转居后村民的生活,市政府规定凡有劳动能力且年满16周岁至59周岁的男社员和16周岁至54周岁的女社员均安置就业;对年龄超过就业条件且已达到国家职工退休年龄者,视为退养对象,每月发给退养金;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其本人可提出困难申请,每月可领取生活困难补助金;对不愿转户的,撤队时由公社将他们和其他队社员进行兑换,安排他们到其他队从事农业生产。

“撤村转居”前,张家村还有集体企业,如纸盒厂、制钉厂、缝纫厂、车队、旅社等,这些资产折价处理后转入征地工作组账户,用于偿还各征地单位垫付的退养、补助金。转居后的村民还住在自己原来的村子里,那时家家户户大多是一层平房,带有院落。后来,来村中租房者愈来愈多,有条件的人就开始翻修加盖自家房子。1993年后,随着张家村东村征地拆迁,村里大部分人都开始加盖房子,有的甚至加盖到了四五层高,以前的院落全部盖成了房子。由于加盖的房子都无手续,所以,生活配套设施极差,有的加盖楼房连卫生间都没有,“一线天”“握手楼”比比皆是。随着房客的大量涌入,村中电线成网、污水横流、治安环境差的弊端越来越突出。2009年,碑林区对张家村实施了旧城改造,将原来的村庄全部拆除,并在原址上建起了7幢高层楼房,将新建小区更名为“朱雀坊”。

走进朱雀坊,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高层楼房,道路两旁是苍翠的树木、泛绿的小草,在这绿树成荫的美景中,几朵生机勃勃的小花,又为这美景增添了不少生机。村民们说,住在这里,才真正感到了作为城市居民的一份骄傲。

从1981年“农转非”到2009年的旧城改造,走过了28年后,张家村“村”的形态才算真正消失了。消失的不仅是村庄的形态,更是村民观念的转变。他们不再单纯看重物质的富有,更重视精神的丰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影响着他们及他们的子孙。

新闻推荐

西安市民乘坐“尝鲜” 出行更加快捷环保人性化设施很贴心

新市民体验地铁四号线列车。市民体验地铁四号线列车,出行更加方便。■记者杨旭展现璀璨盛唐文化的地铁站...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