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就医条件 过去做梦都想不到

西安晚报 2018-12-25 05:12 大字

口述者: 郝定均15岁开始学针灸,从1983年起从事临床医疗工作,2008年至今,担任西安市红会医院院长。

作为一名从医近40年的老医生,我亲历医疗行业40年沧桑巨变,40年飞速发展,见证了西安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腾飞。现在的就医条件,这在过去是做梦都想不到的。

“赤脚医生”飞针治病

注射器消消毒反复用

我舅舅是名针灸方面的乡村名医,上世纪后半叶用飞针为不少村民治好过各种疑难杂症。受舅舅的影响,我15岁就接触针灸,经过苦学,一两年后便可熟练地为人进行针灸理疗,并暂时性地成了一名“赤脚医生”。

上世纪70年代,农村人刚开始生病一般都不会去看医生,就在家硬扛着,直到病情很严重实在扛不住了,才会找医生医治。那时候的“赤脚医生”,没有白大褂,没有听诊器,一个简易的出诊箱内装的医疗器械就是银针和一点简单的药品。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大多数农村的医疗水平还很低,我老家所在的村子也不例外。当时村上小诊所里的医疗用品少之又少,只有注射器、纱布、针头以及一些治疗头疼脑热的简单药品,诊所面积也十分有限,破旧的小房子里就放个简单的药品柜和一张诊疗桌。

让我难忘的是,相比现在各种各样的医疗器械,那个年代的诊所里最常规的配备只有注射器,不但数量有限而且还不是一次性的,每次使用完后用开水煮一煮消消毒,然后继续投入使用。如果放到现在,这可能让人无法想象。那时候如果感冒了,吃药没有好转,才会选择肌肉注射。当时的吊针管也是重复使用,遇上疾病高发期,村民们打吊针都需要排队轮着用。

从钢丝到高科技医用材料

在过去,一个听诊器就把几乎所有的病都看了;现如今,多种先进医疗设备被引进使用,核磁共振、心脏彩超等更新换代很快,诊断结果一目了然。

三四十年间,不仅医疗设备的变化很大,医用材料也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进。以前治疗骨折,医生徒手压住患者的伤腿用钢丝缠绕来固定,3个月钢丝就断了。现如今脊柱螺钉等高科技材料普遍运用到手术中,3D打印高分子材料也已经开始植入人体,可以充当肋骨用来保护人体内脏。我们曾收治一例胸壁肿瘤患者,用手术切除肿瘤后会造成患者胸壁缺损,就采用3D打印技术对患者进行胸壁重建,给病人成功换上3D打印钛合金胸骨,这在以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干净整洁的环境,宽敞明亮的诊室,划分细致的科室,日新月异的设备,突飞猛进的技术。现在的就医环境,与过去真是天壤之别。就拿红会医院来说,历经三四十年的快速发展,现在的西安市红会医院拥有床位1600张、2个院区、3个院中院、5个诊疗中心、51个临床科室,多种学科并存,是一所集医、教、研、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骨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医院年手术50000余例,患者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现有高级职称专家335人,博士、硕士导师60余人,年招收硕士、博士及博士后50余名。医院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各级科研立项近300项。

改革开放40年来,西安市红会医院的发展变化,就是西安医疗卫生事业巨变的一个缩影和写照。我相信,随着健康西安的全面建设和不断推进,将为西安市民及周边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记者苏建华张黎娜整理

本版图/记者谢伟

新闻推荐

西安出台高耗能高排放行业退出工作方案 加快城市建成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

12月24日记者从市政府获悉,下发的《西安市高耗能高排放行业退出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加快城市建成区重污染...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