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帆沟 盛唐时期的水路交通枢纽
如今的广宁路就是在落帆沟上修建的尔雅 摄李家堡村拆迁了,门楼还保留着。尔雅 摄
□毛建国
说到落帆沟,现在西安大概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地名和它的具体位置。这个被人们遗忘的地方,在唐代时却是重要的水路交通枢纽。
落帆沟位于浐河下游西岸,在桃花潭向西的方向,现在这里已经变成了一条新路——广宁路。在改造之前,落帆沟是一条巨大的深沟。
荒凉神秘的落帆沟
落帆沟是浐河西岸灞桥区与未央区的分界线,沟南岸是灞桥区的李家堡,沟北岸是未央区的新房村。我家就在沟南岸的李家堡。
我对童年时的落帆沟记忆深刻,它是东西走向,长约七八百米。临近浐河的沟口是个巨大的豁口,有近百米宽,沟深有四十多米。沟形呈上宽下窄的梯形,沟底宽约三四十米。根据落帆沟周围的地形,它的沟岸及沟崖都是笔直走向,相当规整,并不是那种自然形成的蜿蜒曲折状态,应当是人工开凿无疑!
在落帆沟的西头,向南方向还有一条笔直的沟,两条沟相交呈现为直角L形。这条向南延伸的沟形态与落帆沟相似,宽、深规模比落帆沟小,但要长得多。此沟往南,逐渐由深变浅,两里左右到米家崖村西,再通向陇海铁路,沟势就消失了。
李家堡村就坐落在东临浐河、北边和西边都是深沟的高台上。由于西、北皆是沟,村人就习惯叫西边沟为西沟,叫北边沟为北沟。后因西沟逐渐开垦为耕地,北沟就成了落帆沟的专称。
落帆沟南北的村民往来,走近路就要下到沟底,当时沟两边的高崖上有一条一两尺宽的土阶,连接南北。
由于落帆沟崖高沟深,沟里长年难见阳光,荒草高过人头,荆棘丛生。两边土坡上,黄土结构的高崖久经雨水冲刷,土柱土塔林立。在荒草土塔中,常有狐窜獾奔,兔跃蛇游;立崖上也是鹰翔雉飞,枭啼鸦叫。沟内阴风森森,人迹罕至,那条峻峭的土阶小道少有人行。
关于落帆沟,当地人有很多的故事,充满了荒凉恐怖和神秘感。诸如那沟里藏有水桶粗、七八丈长的巨蠎,藏有千年得道的白狐仙,有人割草曾遇恶狼,有人遭土匪打劫等等,皆说得有鼻子有眼。记忆最为深刻的一件事是:民国十五年(1926年),刘镇华围攻西安,遭到河西高崖上杨虎城(也许是其他陕军)的顽强阻击。刘镇华军队久攻不克,就想从落帆沟潜入,绕到陕军背后奇袭,结果却中了埋伏,刘镇华部队的几百人员尸横沟底。
本地人还代代口传:落帆沟是唐朝皇宫御苑的出入水口,由于远来船只进入御苑前,都要在沟口落帆,故名:落帆沟。我从小就听过村上老人绘声绘色地说,这条荒沟在唐朝时是如何船帆连天、如何热闹繁华。那时我并太相信这些,因为当时的落帆沟是干涸的,浐河也是除过发洪水外,平时河水才能没过我的膝盖处,怎能托起大船?现在看来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
百多年前祖辈逃难到落帆沟
我对落帆沟念念不忘,不只是因为自己是沟岸的李家堡人,更因为一段特殊的经历。
我的祖籍原本在秦岭之南的丹凤商南一带的山沟里。清光绪十年前后,曾祖父携家逃难到落帆沟这里。刚到这里时,什么也没有,就在这荒沟里挖了两面土窑为家。又在北坡向阳处,开了几块荒地度日。曾祖父死后就葬在北坡上。在落帆沟里生活了几十年后,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我家才搬到沟南岸的李家堡。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童年刚记事时,爷爷就在春秋时节两次带我到沟的北坡上,去祭祀我的曾祖父。走到沟底,爷爷指着北崖两座坍塌的窑洞说:“这儿是咱的根!”然后来到北坡曾祖父坟前,虔诚而认真地完成培土、焚纸等祭奠程序。
当时爷爷已老态龙钟了,终于在我六岁时,爷爷衰老得爬不动坡了,那时父亲常年在外奔波,爷爷就把扫墓的事托付给我。从此,一年两次的上坟祭奠,就落到童年的我头上。每当我独自前往落帆沟扫墓焚纸,总是硬着头皮,提心吊胆。我用极快的速度蹦跳到沟底,然后冲剌到坟前,想尽快完成扫墓程序。等一切完成,爬上南坡时,早就大汗淋漓浑身湿透。
那时全国解放好几年了,社会秩序清平良好,但落帆沟里仍是荒草比人高,平时依然很少有人。
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西安市政府在落帆沟的西头北岸,建起了西安酒厂。又从十里铺街西口修了条碎石公路直通酒厂,这样,才逐渐打破落帆沟的阴冷氛围。
落帆沟被改造成广宁路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落帆沟的面貌开始发生改变。
当时,李家堡村出动大量劳动力,对沟底进行了平整改造。改造地形的过程中,曾掘出不少枯骨骷髅,间或有锈成绿疙瘩的老式步枪子弹,证实了这儿的确发生过惨烈的战斗。还挖出几个大石条,有人说是唐朝时拴船用的。
平整出来的一百多亩土地,因缺少阳光,只有三分之一可勉强种植。我曾祖父居住过的窑洞,也在平地过程中,被黄土彻底埋没了。我曾祖父的坟墓,后来也迁移到了别处。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落帆沟成了天然的垃圾倾倒场。建筑工地的破砖碎石、各种生活垃圾等,不断被倒进落帆沟里。
从本世纪开始,政府实施了治理浐灞河道污染的宏大工程,落帆沟周边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落帆沟口的浐河流域建起了桃花潭,再往东的灞河建起了广运潭。河水清澈了,水面巨大,河岸绿树成行,河里荷花成片,成为人们游玩的新景点。
在改造的过程中,落帆沟被平整为一条路,命名为广宁路。广宁路东到浐河,西到十里铺北路。广宁路东段是在落帆沟的基础上修建的,大路宽阔,路中间修有花坛草圃,路两边栽种樱树。虽然深沟变成了平路,但还是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当年落帆沟的踪迹。这段路的宽度也是落帆沟的宽度,路呈现出一种下沉状,比两边低了好几米。
2010年,李家堡村也进行了拆迁,原来由四个松散村落组成的村子,被五幢高楼所替代,改名李家堡社区。而过去落帆沟拐向南边的那条沟渠,已被完全填平,变成了李家堡社区西边的一条路。
唐代广运潭码头的船只停靠地
落帆沟虽然消失了,但小时候它留给我的心结却没有消失。近几年随着广运潭的重新兴建,童年时的心结也逐渐解开了。
广运潭是盛唐时期修建的重要水路漕运码头。史载,唐玄宗时期修复关中漕渠,导渭、灞、浐三水注入漕渠。又于禁苑望春楼下继续挖凿水潭,用以停泊漕运船只,唐玄宗赐名广运潭。极盛之时,广运潭下舟楫无数,樯帆如云,天下财货咸聚于此。
专家考证,唐时广运潭应在浐水与灞水交汇处的洼地上,而落帆沟正好就位于这个区域。这里应该就是广运潭码头的停靠地,是进出长安城的水路枢纽。
唐代时的浐河、灞河水量,应该比现在充沛得多。那时,不光是落帆沟里,包括浐河、灞河交汇的地带,应该都是水波荡漾,否则也无法承载那么多舟楫。直到现代,虽然浐河、灞河交汇的三角洲地区成为陆地,但四周依然河渠纵横,被称为鱼米之乡。这里的水位很浅,人们打井,挖几尺就可以见到水。
给我童年留下几多恐惧而荒凉的落帆沟,在大唐时,不仅运载过九州各地进贡的宝船,也应该迎来送往过四方高士、达官贵人和漂洋过海的友好使者。那时的落帆沟口河岸上,一定是馆舍重重、酒肆歌楼相连,红楼绿柳、青波白帆,美景如画了。
由于唐代广运潭、望春楼的遗迹现在已经无存,关于它们的具体地理位置,目前尚无定论。遗留到现在的落帆沟,反过来就成为重要的地理坐标,对考证广运潭、望春楼的位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新闻推荐
西安是一座伟大的城市 访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
“能够得到母校和家乡西安的邀请,来出席梦回长安——百万校友回归陕西师范大学专场的活动,我感到特别骄傲,也特别幸福。...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