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惊心动魄的抢救 中国第三十四批援苏丹医疗队救治危重产妇记
本报记者车喜韵通讯员郝孝盈向毅
11月17日的早晨,抵达苏丹4周的中国第34批援苏丹医疗队队员们如平常一样,提前来到苏丹阿布欧舍医院,正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忙碌着。
大约8时40分,医院旧门诊大楼楼道内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名护士高喊着“委拉呆、委拉呆”(苏丹语为妇产科。在当地,医护人员通常用科室名字来称呼中国医生)。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生李小权教授和咸阳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医生胡剑副教授意识到有紧急情况,几乎同时冲到楼道,只见一群人抬着一位不断发出阵阵呻吟声的女性直奔产房。
产妇和胎儿危在旦夕
胡剑立刻到产房给产妇进行了检查,发现产妇的宫口已经开全,宫口处已经可见胎儿的一只脚。
胡剑立即指导苏丹产科助产护士堵住宫口,同时听胎心,发现胎心仅仅只有90次/分钟(正常情况下胎心在140-160次/分钟)、宫内胎儿严重缺氧。眼前的情况说明,产妇无法顺利分娩且很可能危及性命,情况万分危急。胡剑当机立断,采取臀位牵引方法,尽快让胎儿脱离宫内危险环境。她“就地取材”用一块丝巾包裹胎儿身体进行臀位牵引,单薄瘦弱的胡剑使尽全力旋转、牵拉。
儿科医生李小权立即做出判断:“臀牵即使成功,新生婴儿也很有可能因在宫内严重缺氧而出现生后窒息。”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准备好抢救设备。在中国,保暖的辐射台、吸痰器和吸痰管、氧气和加压给氧的气囊、喉镜和气管插管等医疗设备是医院必备的,可是在苏丹这些抢救设备却很少。
与死神赛跑争分夺秒
李小权从其他房间抱来了一只很大的氧气筒,连接上小儿面罩,在一张简易婴儿床上铺上一条家属的丝巾。
胡剑使用臀位牵引方法使产妇成功地分娩出婴儿。果然如李小权所料,新生儿全身松软如面条,脐带绕颈2周,没有呼吸。时间就是生命,胡剑和李小权立即给婴儿清理呼吸道。没有吸痰管,他们就剪了根40厘米长的输液管代替。采取这种方式,稍不注意婴儿气道的分泌物和口内胎粪就会进入吸痰医生嘴里。1分钟后,婴儿心率开始上升,自主呼吸逐渐恢复。终于,婴儿哭了出来,皮肤渐渐红润了,四肢肌张力也恢复了。苏丹医护人员和家属纷纷向中国医生竖起了大拇指。阿布欧舍医院妇产科护士长拜杜拉说:“中国医疗队援苏丹已经47年了,苏丹人民离不开中国医生,阿布欧舍的孩子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孩子!”
抢救结束后,两位中国医生不顾疲惫,为现场护士示范“断脐”的规范操作方法,受到了苏丹医护人员的肯定和赞扬。这次成功抢救,也使李小权和胡剑决定从阿布欧舍医院开始,对助产士和妇产科医师进行业务培训,使他们能尽快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以减少苏丹新生儿窒息死亡率和残疾发生率。
中国第34批援苏丹医疗队的医务人员发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医疗队精神,用实际行动展示了中国医务工作者的崇高形象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用精湛的医术架起了一座中非人民友谊的桥梁。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高宇)记者昨日获悉,据省物价局价格监测分局对西安市和宝鸡市主要钢材市场的5大类38个品种价格监测显示,2018年11...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