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青年眼中的“大神”们,在《一个人的文学史》编辑程永新眼里,是敏感、脆弱、率真的兄弟、朋友,乃至像孩子 “天才捕手”与他的作家朋友们

安徽工人日报 2018-11-19 06:24 大字

“西安这里很热,什么都懒得去写,琐事缠身,身子困倦,去打麻将吧,又老赢,赢得人缘也不好了……”

20年前,在给《收获》编辑程永新的信里,贾平凹倾诉着自己状态上的困境。两个月前,他刚写信给“程永新兄”讨论新作《高老庄》的修改。那时两人刚结识不久。

3年后,在给“永新”的一份不足100字的短信中,贾平凹写道:真有些想您!在我认识的男性编辑中,您是最优秀的,有魅力,尤其有那种笑。

在程永新编著的《一个人的文学史》一书集纳的信件中,我们可以窥探到,像贾平凹一样与他讨论写作,吐露心声,乃至最后成了挚友的作家,比比皆是。从藏族作家扎西达娃到色波,从诗人韩东到当年的“先锋文学五虎将”——余华、马原、苏童、格非与洪峰,这些“大神”们,在编辑程永新这儿,是敏感、脆弱、率真而性情的兄弟、朋友,乃至像孩子。

文学史上,鲜有关于编辑与作家之间关系的叙事,然而这对关系,却异常耐人寻味。2017年上映的讲述天才作家托马斯·沃尔夫与编辑麦克斯·珀金斯之间故事的影片《天才捕手》,无疑就是对这种关系的绝佳展现。正是珀金斯慧眼识珠,并帮他大刀阔斧地删除、修改文章,沃尔夫的《天使,望故乡》才大获成功。而麦克斯·珀金斯此前曾发掘过菲茨杰拉德、海明威。

一代叱咤风云的作家们背后,总有一些像珀金斯一样的“天才捕手”。

神坛外的作家群像

《一个人的文学史》属于编辑程永新一个人。

书中有一部分,收录了若干作家不同年份写给程永新的信,他们的痛苦与焦灼、喜悦与梦想,生活琐事的点点滴滴,一一“暴露”:作家们在这里变得真切。

“除了给我老婆,我一辈子没写过这么长的信,我们才刚刚认识一个多月呵,有意思。”说这话的是马原。上世纪80年代,他的《冈底斯的诱惑》《虚构》等作品曾掀起“马原旋风”。

“我回来一直忙着跑工作和借房子,工作仍然没有头绪,房子终于借到了一处,可以埋头写小说挣钱了。冯力(皮皮)生孩子在九月末……”

作家的生活远非人们想象的那样优渥。稿费没到,他也会让程永新“帮忙问一下”。

“听说这次中篇评奖是吴泰昌负责”,可否为我说几句话,“有一个奖我日子就好多了,我的处境你知道。”迫于经济压力,当马原写信为自己的小说获奖让程永新“帮忙”时,编辑自己其实也在忙着“写东西挣钱结婚”。

3年后,1991年初,程永新“弄到了房子”,生活上有了改善。南京的苏童在信中“鼓掌祝贺”。而这时,苏童自己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已被改编成了电影《大红灯楼高高挂》。一年前,《妻妾成群》在《收获》上发表,责任编辑就是程永新。

和苏童见面后,程永新的第一印象是,这个年轻人不太像典型的南方人,戴着眼镜,永远笑眯眯的。

程永新和马原爱打扑克,作家们在一起,他两个人搭档,其他人几乎没有赢的机会。苏童也贪玩,尽管有时候哈欠连连。

程永新的牌友里,有一个叫余华,二人曾通宵达旦地讨论文学,也一起通宵达旦地下棋、打扑克。那段时间里,余华在写一部小说,他和程永新说,写的过程中自己还流了几次泪。那部小说名叫《活着》。

无恼火不知音

真正的编辑,包容、理解,懂得尊重,更敢于直言不讳、一针见血地批评,他还必须懂“写作”的人。在作家成长的道路上,幕后的他是知音,是朋友、兄长、导师,甚至是“父亲”。

“你对《喜剧之年》的批判让我沮丧到现在。”1991年,写出过轰动作品《瀚海》的洪峰,把新作满心欢喜地寄给程永新时,换来的是近乎刻薄的批评。伤心的洪峰事后让别人代替自己打电话给程永新,不愿和他直接对话。平静了一段时间后,洪峰来信写道:“你不知道,你的那些指责让我伤心又让我感动。我想我的确可以把自己的心血交给你了。”

作家最终还是诚服于一个有原则和操守的真诚编辑。

批评作家,编辑程永新在圈子里是公认的直接。

马原的妻子皮皮,把新作寄给程永新后内心常战战兢兢,生怕对方不喜欢。“寄稿子前,每一次都让我痛苦。我常劝自己稿子写完与自己完全不相干了,但不行。你觉得不好,不发,我会更安心的。”

诸如“我总是十分用力地给你写小说,你总是忍不住泼凉水,搞得我真有点恼火。”在一封封作家的来信中,类似的表述不在少数。但他们无一例外,恼火之后,剩下的是对程永新愈加敬重。

1987年程永新收到了北京青年王朔名为《五花肉》的小说,他回信说名字不好。王朔左思右想列了几个备选:《毛毛虫》《小人》《三T公司》……几经斟酌,程永新最后选用了王朔不看好的一个,那篇小说就是《顽主》。

爱、怕、恨又感动,是他们对于“永新”共同的情愫。

作家北村说,“我认为他是一个最奇怪的人,他有一种比小说家更敏锐、更宽阔的感受能力,他还有一项本事:把探索之作推向成熟。”

在作家们眼里,程永新甚至比批评家更贴近那个时代文学的胸膛。“我们作家像演员,而他则是导演。”

所谓先锋,就是自由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陆文学圈聊起编辑,素有“北有朱伟,南有永新”一说。

曾在《人民文学》小说编辑室当了10年编辑的朱伟,成功推出了莫言、刘索拉、阿城、格非等作家。而在上海《收获》当编辑的程永新推出了《妻妾成群》《活着》《顽主》等名作。

1986年起,三年时间里,时年29岁的程永新组织发起了马原、洪峰、苏童、余华、北村、史铁生、王朔等人的先锋小说专号。这些作家后来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中的一座高峰。

当初那些崭露头角的“先锋”作家,如今成了文坛中坚。当年,他们擎着“先锋文学”的大旗,发起文学运动对中国小说的形式进行了探索,在中国的文学长河中曾掀起空前的波澜。

而在背后默默无闻“推波助澜”的,正是程永新这样的编辑们。

进入新世纪,中国文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从表面上看,实力派作家们好像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写完了,断层非常厉害。”程永新如今在忧虑中国文学。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写作者,不可能把前辈的价值标准、文学理想作为他们的追求,像韩寒、郭敬明一批青春写手,他们为什么有那么大市场,我们应该研究”。

近年来,《收获》也曾被部分读者质疑,它越来越不“先锋”。程永新在书里做了回应,“《收获》愿意是大海,能容纳百川……如果《收获》能真正享有‘中国文学窗口’、‘文学史的简写本’这样的美誉,我们宁可不‘先锋’。”

作家于晓威这样评价程永新:“只需回顾一下当年布勒东的超现实主义宣言以及尤奈斯库的谈话便可知道,他们无疑都在表达一个相同的理念:所谓先锋,就是自由。我相信程永新是自由的,那么他就是永远的先锋。”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人的文学史》是一部“先锋”的文学史。不仅是因书中涉及到的主要是作家,更重要的是,鲜有人这样编著一本“小”写的文学史。

于晓威说,“我不仅把它看作一个人的文学史,我更把它看作是一个‘人’的文学史。”

新闻推荐

西安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房屋维修资金使用公示

西安融乐物业服务管理有限公司向高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申请西安市高新区高新六路绿港花园小区1号楼1、2、3单元房屋维...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