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骆驼祥子” □杜书文

西安晚报 2018-11-11 04:54 大字

洋车,对于老西安人来说并不陌生。南方一些城市把这种车叫黄包车,由于此车为日本人制造,所以也叫东洋车,是一种用人力拖拉的双轮客运工具。

据说西安十九世纪70年代就有了洋车,街道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有钱的公子、少爷、贵妇人、小姐,坐上黄包车招摇过市,很是风光。

早期引进的东洋车车身较高,车轮为木质双轮,与马车轮子大小基本相同。轮外包有铁皮,滚动时噪音很大,也颠簸得很厉害,坐上感觉很不舒服。后来,车型逐渐有了改进。为了乘坐方便,车子不仅放低了车身,还用粗钢丝铁圈代替木轮,外箍橡胶轮胎,解决了车颠簸的弊端。辛亥革命后,东洋车开始在大城市广泛流行起来。这种经改进的东洋车,拉杆较长,车夫跑起来脚步迈得开。车厢为半圆形,上有凉棚、雨布。车身一律漆成黄色,非常醒目,所以被称为“黄包车”。老舍小说《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就是拉黄包车的。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父亲做生意常来西安,有时也带着我。也许因为父亲是生意人,穿着长袍马褂,戴着礼帽,一出火车站,车夫一眼就看出他像有钱人,就蜂拥而上,拉扯着父亲,问要去哪里。这些洋车,有的结构比较简陋,价钱相对便宜;有些装饰比较考究,一看就知道是上等人坐的,价钱较贵;还有些是中不溜的,价钱比较适中。车的座位有些是单人座,有些是双人座。我们一般就坐这种价钱适中的车,这种车顶部有遮阳棚、防雨布,坐垫也比较干净舒适,价钱大约一公里五角钱。

拉洋车的车夫有年纪大点的,也有年轻的,听口音大部分是河南人,他们的服务态度大都热情主动。他们身体好,态度好,要钱不多,也不玩骗人的把戏,所以西安人一听是河南口音,都很愿意坐他们的车。这些洋车夫,对西安的地理环境非常熟悉,只要你说个街名巷道,曲里拐弯都能找到,堪称西安活地图。他们热天顶烈日,戴个破草帽、穿个坎肩、短裤;冬天穿个烂棉袄,戴个瓜皮帽,冒着雨雪严寒,昼夜奔跑,异常辛苦,但他们的收入却非常有限。

这些车夫的车有些是自己的,有些是到车行租赁的,按天给车行付租金,每天付过租金,车夫余下的钱只能维持温饱。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用人力拉的洋车渐渐就看不到了。

新闻推荐

以西安景点为背景 用西安方言玩抖音 访赞比亚留学生John

■见习记者高瑞“油泼面夹一口,香的发抖;菠菜面营养多绝对很牛;biangbiang面伴上肉真是劲道……”玩抖音的朋友都知...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