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医院“掌门人”专访系列报道 从“做假牙的”到西北口腔医学教育领头雁 以前患者背馍来看病,现在医院开通各类公益项目帮助患者就医

华商报 2018-11-10 01:38 大字

上世纪八十年代,城墙里最高的建筑是西安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现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这里承载着几代人的心血与梦想。当时西安的口腔医院很少,在大部分老百姓的观念中,牙医不是医生,就是个“做假牙的”。

三十多年前

西安没有几个像样的口腔医院

“我本来是想参军的,但在父亲的厚望下我学医了。”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院长常晓峰笑着说。常晓峰的父亲解放前曾在药铺给人抓药,觉得大夫是个很神圣、受人尊重的职业,希望儿子也能从事这份了不起的职业。“父亲帮我“做主”让我报了医学院。”

董淑芬教授作为交大口腔医院的创始人,是陕西口腔医学领域的老前辈。“1974年,既有留学经历又参加过抗美援朝医疗队的董淑芬牵头,在西安医学院成立了口腔医学系,然后在现在的交大二附院成立了口腔颌面外科,随后又成立了西安医科大学口腔医院,2000年更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常晓峰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当年的口腔科由公私合营后收编了很多坊间镶牙馆的人组建而成,一度是当时医院最大的专科。”

三十多年前的西安,没有几个像样的口腔医院,老百姓得了牙病后更多的是去镶牙馆、镶牙所。在改革开放的第一个五年期,常晓峰来到当时的西安医学院口腔系学习,“我们现在的这栋楼是1985年建成的,我入学的时候大楼刚落成,30年多前这座大楼是西安的地标性建筑,城墙里面就数它最高。”常晓峰骄傲地说,仿佛又回到了初次走进这座大楼时。

以前患者来看病“馍+水”当饭

现在医院多项基金补贴贫困患者

上世纪90年代以前,老百姓不把牙医当医生看待,认为他们就是个“做假牙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我们从老百姓看牙的需求和状态就能感受到时代的变迁。

常晓峰打趣地说:“我是颌面外科的医生,我刚上班的时候负责病房,那时候患者从外地来看病,背一袋子馍,吃的时候再来杯水就能凑合一天。但是现在不一样了,首先我们用最好的医疗手段让患者减少住院的时间。其次,遇到真正困难的患者,医院也会通过多种公益形式来帮助他们。”

说到这里,常晓峰特别提到交大口腔医院的“唇腭裂”治疗。唇腭裂治疗是序列治疗,有一定的周期,除了面容治疗外,语言治疗也很关键。但很多家长为孩子做了修复手术后,因为长途周折、家境困难等就打算放弃之后的语言治疗。为了让更多患儿坚持完整序列治疗,交大口腔医院积极募集多项基金来补贴贫困患者往来的交通费等非治疗费用,在这项公益项目实施后,更多的患儿完成了全部治疗。

老百姓口腔保健意识增强

开始以预防为主

上世纪90年代,东南沿海城市成为口腔医生理想的选择地。“那个时候,我们人才流失很明显。”常晓峰在这个时期选择读博士,让自己沉静下来。2000年后,尤其是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高。”很多人来口腔医院不再是看牙疼、镶假牙,而是来洁牙。”常晓峰笑言,大家有了口腔保健意识,说明老百姓不愿再委屈自己,开始关注自己的牙齿健康,不再以治疗为主,而是以预防为主,“这不是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最有效证明吗?”

常晓峰说,人才是医院发展的重要基石,他们医院会安排不同级别的医生出国学习,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讲课,还会培训基层医院的医生。仅2017年,他们培训县级骨干近40人,规培30多人,同时培训全国各地进修生80人,前来学习的人数达300余人。

近些年,医院的竞争也在加剧。常晓峰说,就拿口腔医院来说,全国数据显示,我国民营口腔医院数量为60%,服务患者数量为40%,而公立口腔医院的数据正好相反,医生少而需要服务的患者多。在以后的发展中,要加强公立医院口腔科医生的培训、交流、进修等,同时也要对民营口腔医院提供技术指导,为医生提供进修机会。

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患者,交大口腔医院引进各类技术,充分发挥医疗技术“硬科技”行业领军作用。为了满足广大患者的需要,交大口腔医院除在西安东郊设立门诊部外,又在西、北、南三个方位分别建立分门诊部,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交大口腔诊疗”。常晓峰期待,十年后的交大口腔医院,不仅是全国一流的在紧急救助和援助上与国际接轨的医院,更是西北地区继续教育的领头雁,是西北地区口腔医学中心。华商报记者 王玮

新闻推荐

少年赌气离家出走 客运人员深夜“追踪”助其回家

少年赌气乘坐班车离家出走,家长十分焦急,客运站工作人员深夜“追踪”,已离开西安,已离开新乡,到石家庄……最终,帮助孩子平安回...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