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谈港珠澳大桥建造技术 港珠澳大桥的“中国结”是怎么“绑上”的

西安晚报 2018-11-09 05:12 大字

“我受我的母校长安大学的委托,简单介绍一下桥梁领域最近通过创新所取得的技术进步。”11月8日,在2018全球硬科技创新暨“一带一路”创新合作大会上,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做了“港珠澳大桥建造技术”的主旨演讲。10月23日,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作为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它应用了哪些硬科技?作为大国重器,它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港珠澳大桥从香港大屿山国际机场到拱北口岸,珠海和澳门交界处这个地方穿过去,填了两个人工岛,机场东边红色的是香港的口岸,一共55公里,水面上42公里。”苏权科讲述了港珠澳大桥的总体情况、技术特点和科技创新的几个方面,还补充讲述了运营期的新任务。

港珠澳大桥青州航道桥上的“中国结”,是整个工程中最早完成的标志性景观,也是最有中国味道的部分。苏权科讲述了背后的困难:看上去线条简洁的“中国结”,实际上是一个重达780吨的全钢结构庞然大物。“中国结”分为多个节段在陆地上进行制造,然后在现场逐段拼装,节段之间采用螺栓连接呈现出“中国结”的形状,光是螺栓的数量就超过1.8万个。构件小的有10多吨重,大的有50多吨重,都需要吊装到160米的高空中进行拼装,难度之大不难想象。

苏权科表示,港珠澳大桥跟国际上已经建成的三个类似的大桥相比具备了很多特点,比如深埋、钢结构、海上人工岛,遇到的这些困难不小,甚至国际上都认为是技术禁区,“我们没有大型装备、没有材料,在这个情况下坚持自主创新。三地合作建设的时候,我们之前跟香港方面的水平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我们树了一个理念就是需求引导设计,一定要保证建设的高水平,还要融入绿色环保的理念。”

“我们技术创新的领域,一个是深埋隧道的技术,还有一个是桥梁建设技术,包括120年耐久性技术、海上防灾减灾技术,完成了装配化生产以及耐久性服务的构建,包括国产的不锈钢材料防海水侵蚀,这都是我们的创新。海上大型装备,是一个多专业融合的技术,海底隧道的抗震我们做了小模型大模型。”苏权科补充说。

苏权科说:“下一步,我们要把3D技术数据和人才成果聚合起来,把大桥用智能化的手段管理好。所以,10月25日一早我去了北京开始准备新的项目。咱们西安也有很多单位一起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我很高兴。”

记者张潇

新闻推荐

助力西安做大硬科技八个重要领域 打响大西安硬科技品牌 访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干勇

“今天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古都西安群英荟萃,2018全球硬科技创新暨‘一带一路’创新合作大会隆重开幕。”中国工程...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