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消费”的喜与忧

陕西日报 2018-11-08 06:43 大字

十一月七日,一位市民正在手机上浏览“双十一”花呗优惠信息。本报记者李念摄

本报记者 孟珂 见习记者 刘佳慧

11月5日晚,“90后”西安女孩纪晓菁在乘坐地铁下班回家的路上,一直低着头刷手机。20分钟内,她的淘宝“购物车”里又多了5件精心挑选的商品。还有不到一周,就到“双11”了。自10月19日“双11”预热开始,纪晓菁已经收到超过30个淘宝店铺发来的宣传打折的短信,微博、微信平台上的一些“网红”也纷纷晒出抢购清单。这让纪晓菁一次次地在手机上打开淘宝客户端,流连其中。现在,纪晓菁的淘宝“购物车”里有20件左右商品,如果全部买下需要花费5000元左右,而这接近她一个月的工资。“没关系,我可以用蚂蚁花呗付款,这个月付不起的,下个月还上就行了。”她说。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年轻人的消费观念正在由“储蓄消费”向“超前消费”转变。“双11”临近,对于热衷网购的年轻人而言,即将经受考验的不只是钱包和银行卡里的钱,还有尚未装入口袋的“明天的钱”。

纪晓菁的网购生活是从大学时代开始的。因为生活费有限,她曾经历过在购物网站拍下商品之后,因为余额不足支付失败的窘境,但从某个时候开始,她发现在支付页面,除了可以选择银行卡、余额宝付款之外,还多了一个名叫“花呗”的新选项。这个用途与信用卡相似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让她的消费能力明显提升,从此,“本月消费、下月还款”成了她的日常。

2016年年初,阿里巴巴旗下蚂蚁金服推出的蚂蚁花呗出现在支付宝页面当中,每到“双11”,还会给予用户不同幅度的提额。几年来,这种新的支付方式改变了许多年轻人的消费习惯。

蚂蚁花呗联合DT财经发布的《2017年中国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显示,中国近1.7亿“90后”中,超过4500万人开通了花呗,也就是说,平均每4个“90后”中就有1个人在用花呗进行消费。此外,近40%的“90后”把花呗设为支付宝中首选的支付方式。

“这就相当于预支工资,让购物更便捷了。以前我买东西,需要等每月的工资到手,现在就不一样了,可谓是‘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纪晓菁说,她每个月都会按时还款,没有出现过逾期的情况。

与此同时,花呗的分期付款功能也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对于支持分期付款的商品,消费者可以把一笔消费分为3个月、6个月或12个月付清。《2017年中国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指出,以花呗上最受欢迎的商品类目“手机”为例,76.5%的年轻用户都会选择使用分期付款。

事实上,不只是花呗,京东白条以及各类小额消费贷等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层出不穷,让许多囊中羞涩的年轻人有了更多“买买买”的“资本”。

“去年‘双11’,我使用京东白条的分期付款买了一部手机,5000多元6个月还完,感觉压力不大。今年‘双11’,我准备入手一个1500多元的护肤品套装,分3期支付,这样每个月的负担会减轻很多,而且不需要支付利息。”今年26岁、在渭南一家保险公司工作的赵婕说。

“超前消费”有隐忧

《年轻,就是花呗》的视频广告告诉人们借助“超前消费”,可以“活成我想要的样子”,京东白条的广告《致所有憋尿前行的年轻人》宣称“愿所有忍耐的年轻人不再错过生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超前消费”给许多年轻人提供了消费的便利,但也带来不少担忧:

“当收入多少不再成为消费的阻碍,逛购物网站的时候很多东西都想买、都敢买。但往往买回家了却发现自己并不一定真的需要这么多东西。我的衣柜里有很多从未穿过,甚至连吊牌都没有剪掉的衣服。”

“‘买买买’的时候很愉悦,经常不会过多思考和计划,等到月底看到花呗账单了就会很惊讶,也很后悔花了这么多钱。其实每一笔费用都不是很高,但是积少成多,当月都不一定能还清,有时候不得不求助于父母帮忙还款。”

“用现金和银行卡付款的时候,很自然地会心疼。现在只需要手指轻轻一点,似乎会有一种错觉,好像花的不是自己的钱,一不小心消费就会超出自己的能力。”

如今,年轻人在“超前消费”时购买的商品,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贷款买房、买车,而是涵盖衣食住行,其中存在的过度消费、盲目消费、攀比和炫耀性消费等问题,让部分年轻人身陷入不敷出的还款焦虑,或是囤货过多、没有做到物尽其用的自责。

在汉中工作的“85后”女孩于亦晨也曾是“超前消费”的拥护者,热衷于使用信用卡、花呗等支付方式透支工资买衣服鞋包。经历多次痛苦的还款过程后,她意识到,购买当下自己能负担得起的东西更为安心。“年轻人希望善待自己,过上更高品质的生活当然无可厚非,但是人的消费欲望是无限的,而收入是有限的,需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矛盾。如果‘超前消费’过度,就会导致负债增加,抵御风险能力降低,这时往往就需要向他人求助,甚至引发一些心理问题。”于亦晨说。

量入为出,用之有节

专家分析称,多见于年轻人中间的“超前消费”行为,反映出当今社会消费观念和文化的变迁。不同于走“储蓄消费”路线的父辈和祖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习惯于不再先存钱后花钱,而选择信用消费。这种变化的根源在于,这些年轻人成长在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缺少关于贫穷的记忆。另一方面,这些年轻人的父母多数能够在经济上给予帮助,使得这些年轻人缺少对负债危险性的认识。

与此同时,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交网络让年轻人接触到更多的消费信息,在“网红”买手的助推下,购买欲的“种子”更是在年轻人的心中“生根发芽”。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的力量也不可小觑,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超前消费”的实现。

专家指出,“超前消费”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追求消费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并没有错,但是不能过度,量入为出是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积极的“超前消费”不是超额消费,也不等同于不理性消费,建议年轻人养成记账的习惯,对自己的花销心中有数,反思花得是否值得;制定长期和短期的财务目标,做到消费前有预算、采购前列清单,避免冲动、盲目消费;清楚地认识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慎重进行信用消费,适当降低透支额度;在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基础上改善生活品质,进行消费升级。

新闻推荐

世界上第一笔网络交易在1994年完成,而中国在1998年才迎来了第一笔网络交易。迄今,中国的电子商务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

辛刚作本报记者张英见习记者刘佳慧“您的快递到了!”这是西安市民胡晓燕在忙碌之中听到的最令她心情愉悦的话语。足不出户...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