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为家赤子情 访中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莪

西安日报 2018-11-07 05:12 大字

杨士莪(记者 尚洪涛 摄)

■记者任娜

杨士莪,中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之一,水声学科带头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莪院士从教60余年,毕生从事水声学科研究,崇文重教,一心向学。他在祖国的东海、海南、黄海诸多海域上“倾听大海的声音”,他经历了中国水声科学曲折前行的发展之路,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的使命担当和执着坚守。11月5日上午,记者专访了杨士莪院士,倾听他与大海的故事。

结缘水声四海为家

“我属羊,是狮子座。”踏进杨士莪院士的办公室时,他正在看一本数学类的书。采访中,他极少提及自己的学术成就和教学成果。

《诗经·小雅》中的《菁菁者莪》:“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莪”是一种生长在水边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命力顽强。诗“莪”之茂盛,生长在水边,指人才的成长。巧合的是,杨士莪院士的毕生研究领域的确与“水”密不可分,着实“生长在水边”。

杨士莪院士出生于1931年,他的人生颇具传奇色彩。原籍河南,生在天津,童年在北京,少年在重庆,青年在大连,后来到哈尔滨工程大学,再到后来在西北工业大学做兼职教授。60多年来,杨院士一半的时间都在全国各地,他的时间大致是这样分配的:1/3可能在海试和一些会议上,1/3在西安或者青岛,另外1/3在哈尔滨,可以说是四海为家。

杨士莪结缘水声是1956年的事情。随着《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他获得赴苏进修的机会,水声科学由此走进他的学术生命,终生不渝。

“我们能不能有自己的水声科研力量?”杨士莪说,他用了35年的时间回答这个问题。直到1994年,杨士莪以首席科学家和考察队队长的身份,主导了中国人自己对南海的水声考察,使中国人掌握了自己国家典型海域的水声环境特点及主要参数规律。

东海、南海、黄海……直到现在,有海上实验,杨士莪仍要亲力亲为。“每一项实验的具体情况不同,我自己不到实验一线去,就掌握不了第一手研究数据。”杨士莪说,在海上做实验,短则一两天,长则一两个月,最忙的时候三四天都是24小时连轴转,中途休息几个小时而已。他说无论多忙,“有规律”就是最好的作息安排,在忙于科研、忙于教学的同时,他也在平淡的日子中品味着生活的本真。正因如此,尽管年近九旬,他仍身体健朗、精神矍铄,依然在他的书房里推演科学公式,依然出现在海试的船上。

将一生选择和国家需要相连

面对这样一位学界泰斗,记者的采访过程就像与一位长者聊天。杨士莪院士谦和内敛、豁达乐观,他为记者认真地科普水声知识,时而略带沉思,时而像孩子般笑起来……

“水声工程简单说,就是对水下声学特性的研究。在水中,光波、电磁波等都望而却步,只有声波可远距离传播而不衰减。通过声波,我们可以探测水下物质的各种参数,从这些参数综合判断该物质的属性。”杨士莪院士用最通俗的说法,向记者介绍他所从事的研究领域。

1960年,他回国在“哈军工”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理工结合、为国防建设服务的综合性水声工程专业,留学经历让他深深地明白,自力更生在高科技领域从来就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无可选择的必由之路。当时,我国水声教育正处于摸索阶段。而专业的筹建几乎与招生、授课同步进行。在其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从谋划专业设置到培养青年教师,从白手起家编写教材招收学生,每一天的工作强度都很大。“建立相关的学科时要‘招兵买马’,就在毕业生中选拔出政治和专业水平双高的学生。从水声的专业基础给学生们讲起”。记者了解到,他写出了国际上最早集中论述水下噪声机理的著作《水下噪声原理》,出版了国内最早的声学理论著作《声学原理》,讲授并指导编写了《水声传播原理》《统计传播》《水声学》等一系列课程和教材。他创建的中国第一个水声专业已成长为国内著名的水声科研基地和最大的水声人才培养基地。1981年,该学科点获得国家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第一批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并建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3年,国家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在此建立……

“如果把杨士莪放进历史的坐标系中,他对今天的贡献之一就在于在他的倡导和包括他在内的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水声教育的新局面由此被别开生面地开创出来。他们开辟了中国水声专业新的专业化领域,也翻开了中国水声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篇章。”《倾听大海的声音——杨士莪传》一书的作者、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编辑部主任唐晓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纵观杨士莪院士一生,崇文重教,自然成长,一心向学,顺应时代,服从需要,终成学界泰斗。作为中国水声事业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杨士莪处在一个中国海洋事业、海军建设急需发展的年代,这是一位科学家成长进步最好的机遇。他将一生的选择和国家需要相连,把自己毕生精力投入到水声事业中,抓住时代机遇努力作为,终有所成。

“一站到底”授课感动师生

“经常会有其他专业的学生慕名而来旁听他的课程。他从1951年开始教学,教龄已经有60多年了。到现在他依然给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本科生上课,学生们都叫他‘一站到底院士’。”唐晓伟介绍说,杨士莪院士至今还带本科生的课程,并一直坚持站着讲课。“一堂课是一个半小时,他是全程站下来的。对此,杨院士说,从哈军工实习就已经习惯站着讲课了。”

“他生活上是一个非常简朴的老人。有一次去采访他时,杨院士家里面挂了一张全家福,看到那个相框有点特别。到前面一看,发现是一个用纸壳和胶布粘贴成的,非常简单。于是,我就问院士为什么不买一个讲究一些的相框?他说没有必要,很简单能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必要麻烦,他愿意自己动手去做。”唐晓伟说,生活中的杨士莪院士,简单到了极致。

杨士莪院士一步一个脚印,开辟了中国水声专业新的专业化领域,翻开了中国水声专业人才培养的篇章。从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以来,杨士莪并没有把这个头衔看得很重,他还是一心扑到科研中,默默前行。

追寻科学之光

——在陕两院院士风采录

新闻推荐

要勇毅笃定地吃“开放饭” 欣丝路

“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以“新时代,共享未来”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正在上海举行,这是着眼于...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