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数据遇到艺术 理性与感性对撞

华商报 2018-11-06 02:31 大字

盛世收藏,艺术品的金融化、鉴定与交易的互联网化,以及增值服务和衍生服务,是艺术品行业也是文化产业的主流方向和发展趋势,将会谱写未来全球经济的财富传奇。近来,我们通过对浙江一家在国内较有影响力的拍卖行进行大数据分析,试图了解艺术品收藏市场的现状。同时调查了近三年的艺术专业招生情况来观察艺术人才培养。当大数据遇到艺术,理性对撞感性,会是怎样电光火石的场景?一起来看一下。

>>艺术人才培养

录取人数最多的艺术院校不是美院

另一个统计数据也会打破人们的惯常思维,陕西省内艺术类专业的录取院校分布中,西安美术学院并不是录取人数最多的院校。近三年来,西安工程大学的录取人数排在榜首,录取人数最多的专业是设计。这是否说明,想当专业画家的人变少了,夸学科领域培养已经成为陕西艺术人才成长的方向?带着这个问题,华商报记者采访到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贺丹。

艺术实践型人才培养数量多于纯艺术类

从大数据显示的艺术专业招生人数来看,的确纯艺术类专业不如设计等艺术相关专业热门,贺丹教授表示,仅从西安美院招生情况来看,学习油画、版画、水彩和中国画的学生人数,也没有设计类专业人数多。相对于纯艺术技能的培养,社会也需要大量的实践型人才。学科建设的多样性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社会需要大量的设计专业人才,无论是工业设计、服装设计、装潢设计等,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天赋和兴趣去选择。其次招生人数和师资力量、教学方式、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也有关。从受教育者方面来讲,贺丹教授说:“对专业的选择和个人成长以及自我认知也有关,人生阅历造成考生对自己的成长方向有一个认知,是要做专业艺术家,还是实践型人才。”

既然大数据显示,艺术家6岁、12岁就会显现天赋,那么目前教画画的少儿培训班很多,是否能发现画家苗子?贺丹教授认为,目前的少儿美术培训班只是兴趣班,对美学素养的养成能力有限,“少儿美育是相当系统的,它和少儿的大脑、骨骼、肌肉的发育都有关系,比如人什么时候能画圆,什么时候适合画方,什么时候能够认知色彩。但是我们目前的艺术启蒙还不能达到这么专业的状态。”

学校负责打基础

成才是踏入社会的事

在大数据统计中,17-24岁是艺术家的创作巅峰期,这刚好就是艺术院校学生的求学期,是否说明人的艺术天分在大学阶段就成熟了?贺丹教授对这一点并不完全赞同,“艺术的成长是很漫长,有的人仅仅从上大学起步,有的人可能离开学校没有再做相关职业,在大学中达到创作巅峰是极少数的例子。严格来说,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打好了基础,能不能成为专业的艺术家都是踏入社会后的事。”

而对于录取学生的天赋差异问题,贺丹教授表示,目前的艺术院校人才选拔方式是适应应试教育,也是在考生人数众多的情况下,一种无奈的选择。国外院校也是同样状况。而科班教育很大程度上成为最初的审美培训。他进一步解释:“对美的认知,国人还很欠缺。在我们的教育当中,高中之前很少接触到美术史,没几个人观看过大师真迹,相关博物馆、美术馆很难满足需求。很多中国孩子到了高中都分不清水彩、水粉,油画、版画。包括美院附中现在也是考前班,注重“速成”,虽然技术水平比以前高了,但是学生的专业素养没有以前好。所以我们的大学艺术专业实际上承担了很多艺术知识的普及工作。”华商报记者 路洁

>>艺术家生涯

数据并不残酷,残酷的是艺术本身

在这份大数据中,采集了507位中国知名艺术家的数据进行统计,其中17-24岁进入艺术巅峰成长期,随后逐渐衰退。这样的统计结果似乎和我们认知不太一样。我们采访到艺术评论家张渝来对此进行解读。

24岁以后,艺术生涯就开始衰退?

17-24岁,普通人正是求学期,但在对500余位艺术家的数据分析中却显示,他们此时登上了艺术生涯的巅峰。这种状况超出了人们的一般认知。从专业角度来看,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张渝认为,大数据是建立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分析方法,它当然有常规意义上的道理。但艺术的微妙之处在于,往往有着出人意料的“例外”,“我承认有很多早慧的艺术家,比如宋代的王希孟。但也有大器晚成的,比如齐白石。因此,在讨论大数据所得出的笼统结论时,我们还要细分这个数据结论是否区分了画种以及艺术形态?这个结论是基于当代艺术范畴的统计,还是基于古代艺术范畴的统计?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那些早慧的大师如果长寿,比如梵·高,是否还会再造巅峰?必须记住,艺术的魅力就是常常让我们意外。在这方面,大数据也往往捉襟见肘。”

数据统计显示大概率状况,排除那些“意外”,似乎“姜是老的辣”在艺术界不是普遍现象,那么艺术家的创作水平为什么会呈现出巅峰早早到来,随即衰退?

张渝解读道:“强调造型写实的艺术家的确有很多人在很年轻的阶段就达到一种高峰状态,其创作强调造型的技术和方法,技术的成分更多一些。而年轻人的各项生理指标在这一阶段又是极佳状态,特别适合掌握和发挥技术型的方法,并以此取得艺术成就。但是,技术到了一定程度,很难再有新突破。这个时候感性的艺术经验就非常重要。以大家熟悉的画家何家英为例,年轻时以工笔画独步画坛。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以及其他因素影响,目前多以写意画为主。一方面是画家的艺术经验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也有生理变化的原因。”

收藏市场的分众呈现出市场多样性

普通人看名人字画,不太关注创作阶段。那么在艺术品市场上,艺术家的作品创作时期和收藏价值有没有明显的关系呢?张渝认为,有一定的关系,但不绝对,收藏市场也有更多的分众,“比如石鲁先生的作品,我个人以为他1959年创作的《转战陕北》是其巅峰之作。但是,这张画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不可能进入收藏市场。如要收藏,石鲁60年代的作品就很棒。但是,西安美院的王非老师偏偏喜爱石鲁晚年的文人画形态的作品。他认为石鲁晚年的这些作品才是他的巅峰作品。这种分歧体现在收藏市场上,就是丰富多样。”

这个大数据的统计看起来还是挺残酷的,怎样评价所谓巅峰期之后的作品?张渝说:“数据并不残酷。残酷的是艺术本身。艺术圈是一个文化场域。在这个场域内,名声、地位、利益等都是总数定量的。它不可能平摊给每个艺术家。因此,在这个场域内的竞争关系非常残酷。稍不努力,就可能被淘汰。”

对艺术素养的习得来说,时间积累不能成为精进的原因之一吗?张渝说:““勤能补拙”这句话当然不错。但是“勤”能够补的“拙”,或许更多地偏重于技术方面。超出技术方面的,比如天分,再多的“勤”也补不了。清人赵翼的诗句:“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说得就是这个道理。早慧和晚成两个形态的艺术家,都离不开天分。这其间,勤奋、博学等当然重要,但不是绝对的。”华商报记者 路洁

>>艺术品市场

艺术品的收藏价值由什么决定?

基于拍卖市场的数据分析中会有两个需要回答的问题,一是近现代名家为何始终是拍卖核心?二是当代名家为何缺乏竞争力?对此,在收藏界有着多年经验的著名收藏家张怀清面对艺术和拍卖市场的变幻莫测有着自己的看法。

历史地位决定价值

但不排除炒作

近些年的拍卖市场上,像齐白石、黄宾虹等近现代名家大家的作品备受追捧,有些甚至拍出天价,这些大师都属于近现代,张怀清解读说:“1840年-1949 称为近现代,1949年之后仍健在的属于现当代,齐白石、黄宾虹跨越了两个阶段,这很难得。这种类型的艺术家作品比较容易受到市场的偏爱。近现代名家比现当代艺术家更受追捧是历史地位的问题,历史给了名家很高的地位,也就是说承认了艺术家的价值,谁名气大,谁的保值、增值率就高,这是肯定的。”

同时,张怀清还认为,这里面还有一个圈子炒作的问题,“谁的作品容易被炒作起来谁就值钱,当然,这里面需要有被炒作的由头和噱头。有些作品是被一些公司拿来炒作给抬高了价值。我举一个吴冠中的例子,他的画就是一些公司联合炒作起来的。”

对于在拍卖品中,书画和名人印章目前是溢价最高的艺术品单项,超过了玉器杂件的问题,张怀清表示,从古至今一直以来都是这样,“书画印章是一种文化艺术载体,有更多的艺术附加值,因此,从古至今都是收藏热门。而玉器文化需要和材料和加工相结合,其中很多都算工艺品范畴,艺术附加值相对较少,因此在溢价上肯定不如书画、印章。”

很少有收藏家

多为“倒家”

张怀清认为,很多画作即便是名家大作,也没有那么高的价格,“所谓的天价都是炒作出来的。”张怀清认为,这可能是卖家和拍卖公司联合炒作,“为了创造所谓的纪录。”

虽然拍卖市场上现当代作品的成交价不如近现代艺术家,但从更广义的市场上看,真的是越老的东西越值钱吗?对此张怀清并不认同,“实际上,现在的市场对现当代有利,对古代不利。原因在于:首先,普通人存在着文化断层,对历史不明白,对文化不了解,对古代字画认知度不够,也鉴定不了;二来,现在的艺术品交易市场已经不是收藏市场了,参与这个市场的很多是投机性投资者,很少有收藏家,我认为都是“倒家”,这两年一买,过两年一卖,只是小倒和大倒之分。”

张怀清认为,收藏家是收藏文化和收藏历史的,而现在市场上基本上没有收藏家。“古代卖不过现当代,因为现在的艺术品市场各地方有各地方的行情,全国有全国的行情。这个时期适合现当代炒作,因为很多艺术家还在世,也有着一定的地位。前几年礼品市场的活跃也抬起了价格。现在的市场特别适合现当代艺术。对炒作市场有利,对收藏市场是不利的。”华商报记者 赵蔚林

新闻推荐

有结果 无极公园篮球场被车侵占 已清理 园方加强管理

10月29日读者来电:含光门内无极公园的篮球场被大量机动车侵占,成了“停车场”,影响居民休闲打球,希望相关部门尽快处理。10月...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