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腾空虽败犹荣
我国首枚民营运载火箭发射后第三级失稳,未能送卫星入轨第一次发射取得如此结果,已证明中国民营航天能有所作为
27日下午16点0分0秒,在酒泉发射中心,一枚红白双色的固体燃料火箭腾空而起,直奔太空而去。这对于酒泉来说并不是什么陌生的场景,但是这次发射的火箭本身却极具意义,因为这是中国第一枚真正将卫星送入轨道的民营航天火箭。它的名字叫做“朱雀一号”。
在发射现场,“朱雀一号”成功点火,在第一级飞行正常,一二级分离正常,第二级点火也正常,二三级分离也正常,第三级在飞行过程中出现失稳。最终,卫星未能入轨,并且因为速度没有达到第一宇宙速度,随即再入大气层,并被烧毁。
根据蓝箭官方现场透露的信息,此次“朱雀一号”的最大速度接近但未能达到第一宇宙速度,所以卫星未能入轨。蓝箭官方表示:“最终结果不完美,但已经部分达到目标。后续我们将会根据遥感纪录的信息进行分析,去找一下此次发射异常的原因。”
意义十足的“朱雀一号”
民营航天的浪潮其实已经席卷了国内,最明显的例子包括一众崛起的民营航天创业公司。而从今年5月开始,零壹空间、星际荣耀、蓝箭这三家公司纷纷都进入了产品发射阶段。这三家民营航天创业公司均创立于2015、2016年,它们目前所发射的火箭也存在共同点——均为固体燃料火箭。从大小来说,蓝箭的“朱雀一号”最大,其次是星际荣耀的“双曲线Z1”,最后是零壹空间的“OS-X型”火箭。从技术含量角度来说,“朱雀一号”也是最大的一个,不仅因为它最终将会把卫星送入轨道(其他两家的火箭均为探空火箭,并未将负载送入轨道),并且“朱雀一号”是一型三级火箭(就是火箭分成3段,依次分离点燃),级间分离和飞行中发动机点燃都是极其关键的技术门槛。
根据蓝箭提供的官方资料,“朱雀一号”火箭总长19米,箭体直径1.35米,起飞重量27吨,起飞时的推力约为45吨。它能够将200公斤的载荷运入500公里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SSO),或者是将300公斤的载荷运入200公里高度的绕地轨道(LEO)。
除了性能之外,“朱雀一号”的最大价值还是用实物证明民营航天在中国的确也能有所作为。正如蓝箭CEO张昌武在现场解释会中所说:“酒泉发射中心今天已经对我们表示了极大的认可和祝贺,因为从航天业的角度来看,第一次发射就能取得这样的结果,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更关键的下一步:液体火箭
运载火箭根据燃料其实可以分为两种:固体燃料和液体燃料。前者的燃料是直接固定在火箭内部的,方便运输并且能够在一定期限内保存,通常在军用类的火箭中使用。而液体火箭的好处则是推进能力比较强,并且成本较固体火箭要低很多。目前国际主流的中大型运载火箭均主要采用液体燃料火箭(部分采用固体燃料助推器)。所以归根结底,民营航天公司未来最终也要进入到液体火箭时代。
在蓝箭的官方规划中,承担这一任务的是“朱雀二号”火箭,还有与之配套的两款“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根据蓝箭官方披露的消息,10T推力的“凤凰”火箭发动机已经完成了整体的设计工作,已经进入了试制、实际测试阶段。但整个系统仍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试验、打(。预定的发射时间是2020年,这应该已经是最快的时间规划了。
作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航天一向都是伴着失败在成长。例如大明星SpaceX,在其Falcon9火箭、Falcon1火箭的打造过程中,就曾多次失败。但航天业就是如此,每一次发射都伴随着高风险,但每一次事故也可以帮助人们排除一些问题,让火箭变得更安全。换句话说,只有继续前进,前面的经验才真的有意义。
■对话蓝箭CEO
运载火箭研制不是一件特别烧钱的事
蓝箭航天的官方资料披露,公司聚焦于中小型商业航天应用市场,主要从事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及商业运载火箭。目前,公司拥有北京、西安两个研发中心、湖州智能制造基地,在近200名员工中,从事火箭研制工作的技术人员占到三分之二。按照此前的规划,公司计划在2019年实现百吨级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量产,并于2020年进行中型液体运载火箭的试验发射。
蓝箭航天是国内首家掌握液氧甲烷发动机技术的民营企业。创始人兼CEO张昌武曾就职于汇丰银行、西班牙桑塔德银行;创始人兼CTO吴树范,曾在欧洲宇航局工作近15年。2013年,张昌武开始着手筹备一家民营商业火箭公司,2015年,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
记者:您觉得未来商业火箭市场的规模将达到什么水平?
张昌武:目前全世界的商业发射的市场规模大概在200亿-300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发射服务市场需求是大概在800亿美元左右。这只是基于目前已有的卫星市场的发展需求测算出来的规模。火箭发射能力和发射需求是一个相互支撑的关系,有了更多卫星就需要更多火箭,但反之火箭发射能力强,也会有更多的卫星发射需求。
记者:包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在内的“国家队”也在成立商业火箭公司,作为一家民营商业火箭公司,蓝箭航天在市场上的定位是什么?和“国家队”的关系又是什么?
张昌武:现在来看,和“国家队”肯定是一个补充关系。在未来至少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可能都是一种补充。一方面,从定位上来讲,我们作为一家民营企业,面向的市场需求和技术方向不存在和“国家队”的竞争;其次,从目前国内对于商业火箭发展的保护程度来看,市场还远没到需要大家去竞争的节点。
记者:您如何看待中美商业火箭市场的差异?
张昌武:2002年以来,美国进入太空的能力已经全面地转移到私营企业上,这极大地增强了美国在进入太空方面的霸主地位。在商业发射层面,美国已经能够全面碾压世界其他国家。价格方面,美国民营火箭发射的价格是中国的50%-60%左右,从成功率看,SpaceX已经成功将全球最大的火箭发射升天。我们能够看得到这种差距正在形成。
其实,中国的火箭技术在国际上一直备受认可,但是走向市场的过程却并不顺利。这与“国家队”的性质有关。我们希望通过民营商业火箭公司从另一个维度审视这个行业,并尝试重新定义这样一个具有独特文化的行业,也为在这个行业中的人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
记者:美国的民营火箭公司创始人都是在完成了财富的积累之后,才开始进入航天领域。但对于中国公司而言,更多的依赖外部资本,您如何看待这样的不同?
张昌武:现在来看,运载火箭研制不是一个特别烧钱的事。研制工作的资金需求量是以几十亿元人民币为上线的,这个资金投入规模与互联网行业和汽车行业相比,只是九牛一毛。火箭研制的难点在于火箭的工作环境非常复杂,但是从全系统的复杂程度来说,肯定是不及汽车行业的。
(综合虎嗅网、界面新闻等)
新闻推荐
◎王久辛我的心猛然间狂跳起来那是我无意中想到——是谁的大脑竟然会产生这么一个令人吃惊的灵感...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