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秦腔缘》朱佩君

咸阳日报 2018-10-16 07:18 大字

第一次拿起笔学写散文是在2002年,那时,我刚刚离开西安进入北京工作。灵感来自于一次郊游参观。记得那是2002年秋日,周明老师带着我和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吴著友主任及我的闺蜜王群和她的儿子小可儿,随行的还有中央电视台七套农业频道的几位记者,前往河北廊坊采访一位叫杜宝仓的种梨人。一到现场,我便为满目的黄梨所震撼。加之听了杜宝苍创业的故事深受感动,回到家里便有了写散文的冲动。可是,提起笔来就没有词了,真不知从何写起,总觉得是满肚子蝴蝶飞不出来。我的恩师周明说:“散文就是你心里想说的话,不需要太多华丽辞藻,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把你最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就好。”在恩师的点拨下,我开始创作了第一篇散文《晚秋黄梨》。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尊敬的阎纲老师呢,那时候,我根本不懂电脑,是阎纲老师不厌其烦,耐心地通过电话给我悉心指点,我才学会了用五笔输入法完成了第一篇文章。《晚秋黄梨》见报后我特别激动,更加激发了我对文学和写散文的浓厚兴趣。

我感到荣幸的是,来北京这十多年,在恩师的引领下,我有幸先后拜访过已故著名作家周而复、魏巍,柯岩、王昆、雷抒雁、何西来、陈忠实,李小雨、刘茵,还有雷达老师以及当今活跃在文坛的阎纲、黄宗英、博溪鹏,舒乙、石英,王宗仁、张胜友、李炳银,白描,白烨和远在陕西关心我的贾平凹、肖云儒和李星等老师。

这些年,我同这些前辈们结识和往来,从这些老师身上学习了很多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他们的关心和鼓励是我潜心学习写作的动力。

我的散文集《秦腔缘》内容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关于戏曲秦腔生活,一是社会生活。由于我的青少年时代都是在陕西省艺校学习秦腔和毕业后进入省戏曲研究院舞台演出生活中度过的,对秦腔热爱之情满满,直到离开舞台依然情有独钟。因之,依我笨拙之笔记述了那段难忘的激情岁月。另一部分也是大部分文章,描述的是近年我所走访和接触的改革开放后涌现的某些新人新事物及一些难忘的往事回忆。还有若干篇对前辈艺术家作家王昆、陈忠实、何西来老师的悼念。

老师们对我的帮助和关爱,我永远感恩在心。

(此文为《秦腔缘》后记,有删节)(B)(10)

新闻推荐

西安交大一附院完成世界首例“磁悬吊牵拉”辅助单人单侧乳腺切除术

本报讯(记者王国星)10月9日,记者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获悉,世界首例“磁悬吊牵拉”系统辅助单人单侧乳腺切除术在该院...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