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城市记忆的场所 成为外地人了解西安的城市“窗口” 2018“记忆与更新”城市文化论坛及主题联展举办

西安日报 2018-09-28 05:21 大字

西安市城市记忆博物馆·城市影像馆前往论坛

9月26日,由Local本地、西安市城市记忆博物馆联合发起的2018“记忆与更新”城市文化论坛系列活动于西安大都荟Localand举办,活动由论坛、展览、社区计划三个版块共同构成。

现场来自不同城市的四十余位嘉宾,都是致力于记录城市、营造公共空间、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包括前西安市文物局局长郑育林,著名建筑师刘克成,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博物馆管理委员会理事张誉腾,摄影师、作家岛尾伸三,摄影师潮田登久子,西安市城市记忆博物馆馆长宋群,著名建筑师梁井宇,香港著名创作人欧阳应霁,著名策展人、乡村建设者左靖,著名导演高小龙,著名出版人令狐磊,著名学者党晟,摄影家潘科,欧亚学院董事长胡建波,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创办人全建彪,西安理工大学教授张辉,西安美院教授武小川、王檬檬等人。

记录城市记忆的场所

成为外地人了解西安的城市“窗口”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曾说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每一部分,每个角落都在一定程度带上了当地居民的特点和品格。”城市记忆不仅是一种集体记忆、社会记忆,亦是塑造城市性格的文化记忆。因此,当一些城市建设致使“千城一面”的情况发生时,记忆也随之消失。

本次2018“记忆与更新“城市文化论坛,就是探讨如何记录城市记忆,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和城市人文精神,搭建符合城市性格的公共空间,带来新的城市故事叙述方式,建构人与城市之间合理、活力、多样的关系,让城市在真正意义上得以“更新”。

在开幕仪式上,Localand创建人、西安市城市记忆博物馆馆长宋群与著名建筑师梁井宇分别进行致辞。宋群谈到了建立Localand城市文化复合空间的初衷:“Local本地,在后面加了一个land,变成了Localand,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记录城市记忆,保留城市文化,通过本地走向外地,通过本地连接不同的城市、不同的人。与不同地区的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共同构建一个本地文化主题的城市文化公共空间。”

梁井宇在随后的致辞中也谈道:Localand肩负着不仅仅是一个文化平台或者一个博物馆,而是以博物馆为基础,突破目前的纯商业逻辑,逐步成为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聚落,成为外地人了解西安的城市“窗口”。

以空间、艺术、影像等多种方式

共同记录城市记忆

论坛的公共讨论部分,四组嘉宾分组围绕在地文化与艺术、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文化、影像记录与城市、本土记忆与城市文化展开了精彩的对谈和思想的碰撞。

日本摄影家岛尾伸三谈起20年来往返中国的经历,回忆道:“20年来我们在中国进行三个方向的记录,首先是用照片去记录,第二个是收藏一些生活用品,第三个是通过文类学这个角度去学习,中国人用智慧把很多用品用到了极致。”

跨媒体创作人欧阳应霁讲述了他每到一个城市必逛菜市场的心得:“无论是什么形式、什么规模的菜市场,都是每一个地方能量最集中的地方,因为菜市场里面除了食物本身、除了食材,还有人的交往。”

如同应了建筑师刘克成的话:“城市值得尊重的东西,是身边人给你透露出来的那一丝温情,让你感觉到这个城市是可居住的,是值得热爱的。”而谈到城市的公共空间与文化时,建筑师梁井宇认为要更积极一些:“我们应该在空间里面考虑怎么鼓励和激发非正式的交流,和文化的发酵。”著名学者党晟表示赞同:“公共空间它的公共性不一定体现在它的物理层面,恐怕更多的要从行为层面来构建一个真正精神意义上的公共空间。”

学界与民间共同分享

探讨如何推动城市文化

嘉宾分享环节,在城市记忆与更新的大主题下,来自学界、民间的十位嘉宾分别就各自领域的工作及经验,通过建筑空间、影像记录、公共活动等实例探讨了如何推动城市文化,如何激活城市空间价值。

西安市政府参事、前西安市文物局局长郑育林讲述了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未来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文化研究院教授葛承雍分享了丝路起点城市的记忆与更新;台湾摄影师李坤山分享了从摄影史浅谈影像传达的空间叙事;台北历史博物馆前馆长张誉腾通过两个经典案例,分享了博物馆如何激活城市记忆;香港跨媒体创作人欧阳应霁从美食的角度谈到了对于城市味道的记忆;著名导演高小龙分享了自己多年来收藏民国旧杂志的历程,促进城市交流;西安美术学院摄影专业主任董钧用自己的教学案例,讲述了与学生在城市中完成的自我与文化探索;建筑师王可尧讲述了西安大华1935旧厂改造的历程;衡山和集创意总监令狐磊分享了城市文化集合空间衡山和集的构想与发展;台湾文博专家桂雅文讲述了台湾第一座移民博物馆的历史。

保存个体记忆

就是保存城市历史

围绕2018“记忆与更新”城市文化论坛各项研讨日程进行的同时,还有6场城市文化主题展览,从城市生活与文化的不同侧面,用影像、画作、文献、装置等多种形式,展现不同个体与区域在城市发展中的转变与沉淀。

主题展览“‘流动的宴席\’——影像记忆中的城市”以Local本地多年城市观察与视觉实验为主线,同时展出日本摄影师岛尾伸三、潮田登久子80年代的中国影像,以及80年代纪录片、电影、广告短片的生活截景,共同形成城市在记忆中的对应。

除此之外,Local本地团队历时三年,对西安最具特色的民间市集进行全景式记录,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的——《市井西仓》,也在开幕式上举行了新书发布会及相关主题展览,展示这片至今保持着古老西安市井味道的土地所承载的日常。

此次群展还包括“将绘画与手作青花瓷盘结合、回归绘画者的原点”的“欧阳应霁头盘个展”、“展现中国乡村的生活型态与乡村复兴”的“碧山工销社:从乡村到城市”、“截取50年代一位年轻人的日记,记录时代的生活点滴”的“遗失:日记1951-1955”展览、“探讨历史文脉、个人经验与城市之间关系”的侯拙吾个展等。

从社区到城市

活化民间记忆、重塑城市文化性格

据悉,本次论坛的举行也是以“本地文化”为主题的城市文化复合空间——Localand的首次亮相,联合国内外最前沿的文化、艺术、建筑、设计领域的先锋实践者一起,在不同空间内,以“本地文化“为主轴,呈现城市观察与研究、乡村实践、实验艺术、设计与出版、街区营造与旧建筑改造等多种实践。

其中的西安市城市记忆博物馆·城市影像馆是一个以“图像”为研究对象的档案收集、整理、展览的城市公共空间。它将延续城市记忆主题,持续收集与整理照片、纪录片、广告、电影等各类城市影像,形成系统的文献资料,为城市记忆提供重要的档案留存,构成立体的城市影像文献与民间记忆档案。通过主题展览、交流活动、社区与街区计划等形式,成为一个为公众提供城市文化服务更多可能性的共享平台。

此外,在这里还将发起“Local生活社区营造计划”,将与本地社区服务中心一起,从社区及街区出发,为公众提供一处家门口的平等、友善、共享、有趣的城市公共空间,提供社区文化、社区公益、社区艺术、社区教育等社区营造实验平台,鼓励多方面力量参与进来,共同探索在社区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新闻推荐

用传统艺术梦回大唐 日本国宝级能乐大师西安公演《杨贵妃》

本报讯当日本“能乐”与秦腔都演绎起《杨贵妃》,会带来怎样的视听冲击波?作为“2018·回望长安——中日文化交流活动”...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