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取水:那年月西安道北的一道独特风景

各界导报 2018-09-24 01:35 大字

到了2000年,生产后村的居民,全部引水到家,这个水管儿才彻底关掉水阀。水管关闭了,村民排队取水的忙碌景象也消失了,但那根放置水管的石柱好久以来还竖立在那里,就像一座纪念碑。

□万西明

在铁路陇海线以北,西安火车站偏东方向有一个群众自建的村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个村落因属于二马路生产小区后自然形成的居民小区,被人称为生产后村。

虽然叫村,这里却居住着部分大华纱厂职工和手工业者以及无固定工作的居民,有200来户人家。自建的房屋没有任何配套设施而且随意性很大,一排排过道都很狭窄,最窄处只容一人通过。由于房屋没有规划,自来水管也就无法入户。再者那个年代,住居民楼的水管儿也是五家十家公用一个水龙头,水管入户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那年月水费倒不贵,每吨0.12元,可要用水须到公用水管处排队,并需肩扛手抬才能运回。

当年,生产后村的公共水管儿在村子中段,每天天还没亮,倒便盆儿的人就开始排队了。在水管旁等待冲洗便盆的人形成了第一次用水高峰。到了中午,洗菜做饭的人形成了第二次高峰。晚上接水的人更多,一是晚上家人都回来了,要做饭,还要洗脸洗脚,二是前一天存的水已经用尽,得补充家里的存水。这第三个用水高峰持续的时间最长,排队的时间更久,也成了老街坊们交流沟通的最佳时段——水龙头只有一个,水流也不是很大,费时耗力人们早已习惯了。

接水的器皿也是五花八门,最常见的是水桶,没有水桶的就用大号的铝制品大锅,还有的用洗衣盆,也有家人少的只用一小壶小锅,然而家家都得备一只盛水的大水缸。

那时为了吃水,家家还须有一副扁担和抬水棍。扁担只有青壮年小伙子才能派上用场,如果是未成年的孩子,就只能派老大老二用抬水棍抬水。在运水的工具中,还有一种滑轮板车,两桶水往上一放,拉一根绳子桄榔桄榔一点都不费劲,可就是爱向外洒水,心急冒失的人接满两桶水后,拉回家也就只剩半桶了。后来为了防止水外溢,人们在盛水器皿中放进一个用竹板做的十字板架,水便不再向外洒了。那个年代大家的节水意识都非常强。

水管虽是公用水管,可并无专人管理,但大家使用却都自觉。夏天,许多小孩以及路过的人渴了都直接喝自来水,但是用水龙头冲洗凉鞋洗脚,肯定会遭到居委会大妈的批评和呵斥。

在公用水管儿排队接水的日子里,那晶莹清澈的水流,相互碰撞的水桶,孩子们欢笑的嬉戏,挑水扁担的吱扭声,邻居们聊着家长里短,讲着开心的笑话,是那个年代一道独特的风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村民收入的提高,1990年以后,村子有条件的居民开始将自来水管引进家里,公用水管儿渐渐少了拥挤和繁忙。到了2000年,生产后村的居民,全部引水到家,这个水管儿才彻底关掉水阀,完成了它的使命。水管关闭了,村民排队取水的忙碌景象也消失了,但那根放置水管的石柱好久以来还竖立在那里,就像一座纪念碑。

新闻推荐

西安绕城高速等路段实施 货运车辆分道行驶管控措施

本报讯(记者冯晓瑞)昨日,记者从西安交警获悉,按照陕西省公安厅交警总队的统一部署,9月21日起,西安高速大队辖区重点高速公...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