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百年骨董客 □王亚田
上世纪80年代,书院门的古玩店。民国年间的文人雅集上世纪50年代初,大雁塔前卖骨董的摊点。
骨董一词,也写作古董、古玩,过去特指为人所珍视的古代器物,现在它的涵义很宽泛,包括收藏行业的方方面面。文化学者、文史专家宗鸣安的新作《长安骨董客》一书,记叙了近现代一百多年来西安从事古玩、艺术品行业的人和事,堪称一部骨董行业的珍贵资料。
南院门是骨董店铺的集中地
南院门、北院门和书院门,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西安城行政、商业的中心地带,也是骨董行业、文化行业的繁荣区域。
在最兴盛的时期,南院门有二十几家古玩店,有名的有苏兆年开设的永和斋,经营各种古玩;郑鹤芳开设的荣茂斋,以经营旧字画为主;李秀山开设的古秀斋,以骨董文物、杂件文玩为主;樊志欣开设的悦雅山房,经营骨董、杂件;李长庆开设的古吉轩,以旧瓷器见长;阎甘园父子开设的九苑斋、风雅庄,经营字画、文物、古籍碑帖等。另外还有爱云阁、研古斋、良简斋等古玩店。1948年,当时骨董行的几位大家在南院门开设西安艺林文物店,以经营青铜器,玉器、瓷器为主,兼营字画。
北院门在慈禧、光绪来西安时期,是中国的行政中心,这一地区商业、文化比较发达,这里也出了几位骨董行有名声的人物,他们也开设了数家古玩店,比如李二的积盛斋等。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院门的文房、艺术品市场又红火了一段时间。
书院门由于靠近碑林,清末民初时是西安经营碑帖的集中地,规模最大的是段仲嘉家族的翰墨堂,有名的还有薛振平开设的友石斋,夏家的经宝堂,李子杰的博古堂,谢秀峰、呼家的碑帖铺等。
辛亥革命后,在小东门里和西华门外,形成了摆地摊的鬼市,其中古玩占了很大的部分。经营者是凌晨三四点开始摆摊,天麻麻亮就收摊。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骨董行业处于沉寂阶段。1977年,在钟楼新华书店门前出现了“换书”活动,之后发展成古玩、字画市场,持续了一年多。时间虽不长,但却是西安骨董行业重新恢复的开端。八十年代,在文艺路南段形成了一个旧货市场,市民称之为“档子”,每周日为集市,也是古玩交易的场所;从这时起至今,八仙庵也一直是骨董的集散地。
骨董界的大玩家
清末之后的一百多年,骨董界出现了很多大玩家,他们不仅仅是收藏界的人,还有其他方面的名人。
清末著名的骨董商苏兆年、苏亿年兄弟,不但在西安西大街、南院门经营骨董,还在北京开有分号,他们给京津大户提供了不少的古玩、重器,名扬京城,其中包括国之重器毛公鼎。
民国年间,阎甘园、阎秉初父子是最著名的骨董商,他们的字画、文物收藏之丰富可谓傲视长安,声名于全国。当年全国许多学者、名人来西安,都会去南院门的阎家拜访。1924年,鲁迅先生来西安讲学期间,数次到阎甘园家中拜访,还购买了一件弩机和明器。
大骨董商白辑五,1937年在马神庙巷家中建的小洋楼“瑞庐”,二十多年间都是骨董客、文化名流的聚会之所,他们互相鉴赏骨董,沟通有无。
那时的大收藏家还有李博学、李月溪、李问渠、段仲嘉等等。
除这些职业骨董商之外,其他行业也有很多收藏名人,像政界的陈树藩、军界的胡景翼、医界的高智怡等等。
文人雅士的“轮子会”
从清末到民国,西安还产生了许多与艺术品收藏有关的机构、组织。
光绪初年,退休官员谭西屏、李勤伯在长安组织了一个诗文酒会,名之“青门萍社”,汇集了当时很多的名家,他们吟诗作画,往往数日不散。这是近代长安城最早的文人诗书画组织,持续了几十年,他们的作品也受到当时收藏界的广泛追捧。
在那时,还出现了一种“轮子会”的活动,就是这些骨董商和文人雅士轮换着坐庄,组织安排聚会,每隔十天半月,他们各自拿上几件藏品来,互相品鉴、交流。前文提到的白辑五家“瑞庐”,就是这种性质,另外,大玩家胡让之在南院门第一市场开的茶叶店,也是“轮子会”的场所。长安城的“轮子会”,可以说是中国骨董行业中最早的组织,在全国的同行中影响很大。
1933年,长安城的文化人士在南广济街成立“西京金石书画学会”,这是陕西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完整组织形式、章程宗旨的艺术组织,众多书画家、收藏家参与,邵力子、杨虎城担任名誉理事长。学会举办展览等活动,对陕西地区艺术发展、艺术品经营等有很大促进作用。
《长安骨董客》一书,以文史笔法记叙了昔日骨董行业五花八门的往事,其中有藏家相聚的雅事,有秘不示人的行内秘事,有错过心爱之物的憾事,也有制假售假的丑事。作者说古玩,说收藏,没有过分地渲染金钱、财富,而是字里行间渗透文化、艺术鉴赏气息,是另一个角度一百年来长安城的地域历史、文化的再现。
图片选自《长安骨董客》
新闻推荐
本报讯(首席记者闫斌)2018“禧福祥6年西凤杯”“想当擂主你就来”乒乓球挑战赛第15轮比赛,昨日在西安荣葵乒乓球俱乐部...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