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那台电子管收音机

西安日报 2018-09-16 05:14 大字

购于1973年的电子管收音机

○许双福文/图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家里唯一的“家用电器”和最值钱的恐怕就是电子管收音机了,而且还是家里的标志性摆设。在一些普通人家里,进门映入眼帘的是一部电子管收音机,多数人家还要在机盒上盖块漂亮的花布或者钩织物,可见人们对电子管收音机是多么爱惜。

我第一次看到电子管收音机,是在1969年的冬天,那年我不满七岁,父亲回老家内蒙古赤峰接我来到北京。进了家门,我看到了一部木头盒子,上盖一层浅色的金丝绒布,盒子右上角还有个小窗口,我很是奇怪,母亲告诉我,这是电子管收音机。当我听到收音机里面传出来的声音,特别的纳闷,一个小盒子里还能坐个人,还能在里面唱歌、唱戏?

那个年代里,收音机里播放的多是新闻、样板戏,父母不在时,我就把电子管收音机挪出来一点儿,趴在后面看里面。只见几根玻璃管包裹着红丝,看不见有人,那为什么还能发出人的声音来?右上角的小窗户,有的是绿色的、有的是红色的,当调台时,玻璃窗户不断闪烁,像舞台银幕一样。每天早晨父母起床,就听新闻节目,晚上听样板戏,当时,听收音机是人们为数不多的业余文化生活。

慢慢长大,单田芳的《岳飞传》、王刚的《夜幕下的哈尔滨》都是通过这个小木头盒子听到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随着晶体管的出现,电子管收音机慢慢销声匿迹,原因主要是因为它的体积有些大、过于笨重,不便于人们携带。伴随我整个童年的电子管收音机,在不知不觉中,似乎一夜之间就不见了。

看着家中一直没有舍得扔的电子管收音机,从北京到湖北再到西安,近半个世纪过去了,用年轻人的话讲,它都成了“文物”,但我一看到它就感到格外亲切。它已不再发声,我已两鬓斑白,但记忆里却有它熟悉的声音在耳旁回响,让我念起快乐的时光。时至今日,虽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但在闲暇时我总是要打开收音机听一听,诸如拖地、洗衣服、洗澡、做饭、在车里等人时,我都要打开收音机,手忙着不能让耳朵闲着,让它丰裕我的心灵、充盈我的精神世界。

本版部分图片源自网络,请作者与编辑联系,以便奉上稿酬。

新闻推荐

数说旅游 9月错峰游性价比更高

进入9月,高温天气逐渐消退,最适合出外旅游。日前,华商携程出游数据“数说旅游”栏目根据携程旅行网平台上百万级国内游、出...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