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老医生回忆40年间西安医疗卫生事业的变迁 过去好多人生病硬扛着 现在看病越来越方便了
现在,郝定均(中)在高端医疗器械辅助下实施手术。1982年,郝定均(左三)在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实习时的情景。
医疗卫生,关乎老百姓的身心健康,关乎千家万户的福祉。改革开放40年来,西安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医疗设备,从过去的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现在的核磁共振、3D显微镜、手术机器人等;就医方式,从群众患病排队找医生到家庭医生主动签约上门服务;医疗资源分布,从群众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到综合医改、分级诊疗、药品零差价等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看病不再远、不再难、不再贵……四十年沧桑巨变,四十年飞速发展,西安医疗卫生事业全面腾飞,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幸福感。作为一名从医40多年的老医生,西安市红会医院院长郝定均日前为记者讲述了他所经历的西安医疗行业40年的变迁。
“赤脚医生”靠飞针治病
初见郝定均时,他正在和专家们讨论即将开展的一场虚拟手术方案。作为一名从医40多年的老医生,郝定均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基层医卫事业的发展,对于现在的就医条件,他说这在过去是做梦都想不到的。
郝定均的舅舅是位针灸方面的乡村名医,上世纪后半叶用飞针为不少村民治好过各种疑难杂症。受舅舅的影响,郝定均15岁就接触针灸,经过苦学,他的针灸技术进步很快,一两年后便可熟练地为人进行针灸理疗,并暂时性地成了一名“赤脚医生”。
郝定均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农村人刚开始生病一般都不会去看医生,就在家硬扛着,直到病情很严重实在扛不住了,才会找医生医治。”那时候的“赤脚医生”,没有白大褂,没有听诊器,一个简易的出诊箱内装的医疗器械就是银针和一点简单的药品。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第一年,作为村里仅有的两名读过高中的“高才生”之一,郝定均参加了高考并顺利被西安医学院录取,他告别了“赤脚医生”,进入大学校园系统学习临床医学。
注射器消消毒反复使用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郝定均在上大学期间,只要学校放假就回老家帮人看病。“那时候,大多数农村的医疗水平还很低,我老家所在的村子也不例外。”当时村上小诊所里的医疗用品少之又少,只有注射器、纱布、针头以及一些治疗头疼脑热的简单药品,诊所面积也十分有限,破旧的小房子里就放个简单的药品柜和一张诊疗桌。郝定均说,诊所虽然条件艰苦,但是相比以前在田间家中为患者诊治已经有了进步,患者起码有了一个固定的就医地点。
让郝定均难忘的是,相比现在各种各样的医疗器械,那个年代的诊所里最常规的配备只有注射器,不但数量有限而且还不是一次性的,每次使用完后用开水煮一煮消消毒,然后继续投入使用。“如果放到现在,这可能让人无法想象。”郝定均说,那时候如果感冒了,吃药没有好转,才会选择肌肉注射。当时的吊针管也是重复使用,遇上疾病高发期,村民们打的吊针都需要排队轮着用。
“那个年代的人健康意识很薄弱,大部分人生病都是硬扛,扛不住了最多吃几粒药,实在不行才打针。”郝定均感慨,这既源于当时的艰苦条件,也源于人们的健康意识缺乏。
从钢丝到高科技医用材料
“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是我们过去看病的标配仪器,和现在这种高端的医疗器械完全没法比。以前患者少,医生除了看病还要承担其他的岗位职责,打针、开药、收款等样样都得干。”郝定均回忆道。
在过去,一个听诊器就把几乎所有的病都看了;现如今,多种先进医疗设备被引进使用,核磁共振、心脏彩超等更新换代很快,诊断结果一目了然。过去手术台上的日光灯,现在全被无影灯所替代。
郝定均表示,三四十年间,不仅医疗设备的变化很大,医用材料也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进。以前治疗骨折,医生徒手压住患者的伤腿用钢丝缠绕来固定,3个月钢丝就断了。现如今脊柱螺钉等高科技材料普遍运用到手术中,3D打印高分子材料也已经开始植入人体,可以充当肋骨用来保护人体内脏。“我们曾收治一例胸壁肿瘤患者,用手术切除肿瘤后会造成患者胸壁缺损,我们就采用3D打印技术对患者进行胸壁重建,给病人成功换上3D打印钛合金胸骨。这在以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从高端医疗设备到高素质医疗人才,从精细的诊疗到热情周到的服务,从方便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走进家门服务的家庭医生……郝定均感叹:“改革开放40年来,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不断投入,让老百姓看病越来越方便了,老百姓生病再也不像当年那样硬扛了。”
医疗卫生事业日新月异
“干净整洁的环境,宽敞明亮的诊室,划分细致的科室,日新月异的设备,突飞猛进的技术。”提及现在的就医环境,郝定均感慨不已:就拿红会医院来说,历经三四十年的快速发展,现在的西安市红会医院拥有床位1600张、2个院区、3个院中院、5个诊疗中心、51个临床科室,多种学科并存,是一所集医、教、研、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骨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医院年手术50000余例,患者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
同时,作为陕西省骨科医院,红会医院又是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延安大学医学院、陕西省中医药大学、西安医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博士、硕士培养点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现有高级职称专家335人,博士、硕士导师60余人,年招收硕士、博士及博士后50余名,在385个各级学术团体兼任委员以上162人。医院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各级科研立项近300项;发表论文2400余篇,其中SCI收录350余篇;获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59项;获得国家及国际专利48项,出版专著、译著60余部,在全国骨科学术年会的投稿及发言数量名列前茅,每年参加欧美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大会发言30余人次。
红会医院还相继成功举办了西安首届世界骨科大会、西安国际骨科大师讲坛、国际骨科高峰论坛及丝绸之路西安国际骨科学术大会,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40余位世界顶级专家为客座教授,促进了医院科研教学的快速发展,为医院走向国际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40年来,西安市红会医院的发展变化,就是西安医疗卫生事业巨变的一个缩影和写照。40年来,西安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医疗卫生领域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步与突破,随着健康西安的全面建设和不断推进,将为西安市民及周边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
文/记者苏建华张黎娜
图/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8月27日读者来电:临潼区斜口街办群星莱骊小区东门胡同里面倒满了生活垃圾,长时间未清理。8月27日华商报向西安市临潼区人民...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