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红色课堂”

陕西日报 2018-08-21 07:20 大字

这些珍贵的书信见证了当年的革命故事。

厨房一角。

本报记者 张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七贤庄革命旧址的保护和利用。1956年4月,西安市政府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原址筹建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1959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1988年,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馆成立后,工作人员四处奔波,走访老同志、知情人、档案馆、图书馆,足迹遍及全国各地,获得了大量珍贵资料。据统计,纪念馆现藏文物344件,回忆文章630余篇,照片近3000张,重要文献资料403件,其中31件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一级革命文物。走进这里,一张张栩栩如生的照片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当年的战斗、生活情景。

“这张是西安到延安的路线图,在这不到400公里的道路上,国民党顽固派设立了层层关卡用来阻挠青年们奔赴延安。青年们去延安,需要‘介绍信\’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大家猜一猜,介绍信会被放在什么地方?”

“鞋子里!”“头发里!”“衣服夹层里!”……

7月25日,在纪念馆内,讲解员与游客的一次普通互动,让现场游客都陷入了思考。通过这一细节,大家体会着革命的不易。每一天,这样的互动、思考和感动都在纪念馆上演。

当年的红色桥梁,已经是今天的传统课堂。纪念馆自建馆以来,始终把弘扬革命传统、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中心工作,融宣传、科研、保护于一体,通过旧址复原陈列、基本陈列、专题陈列等形式,充分发挥纪念馆的各种功能,每年接待大批国内外游客。

2008年《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将七贤庄列为历史文化街区,免费向市民开放。纪念馆结合自身优势,开展了诸多富有特色的公众教育活动。据介绍,纪念馆与近50家单位通过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传承红色精神,铭记革命历史”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今年上半年,纪念馆与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卫星测控中心、西安医学院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沧州商会共建廉政教育基地。同时,纪念馆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开展了“历史文化进校园、进社区”“小八路体验活动”等精彩的互动性活动,让红色精神代代传承。

如今,蕴含着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已经成为西安红色旅游的一张名片,不断迎来客流高峰。据介绍,仅从今年4月至今,参观纪念馆的游客就超过7万人次。 

链接 

七贤庄民居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所在的七贤庄,不仅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的建筑更是民国时期居住建筑群的典型代表。

1928年,国民政府发出了在清满城的废墟之上建设新市区,开发西北、建设西安的号召。历时8年,西安先后建起了一德庄、二华庄、三秦庄、四皓庄、五福庄、六谷庄、七贤庄等新村,达官显贵及商贾纷至沓来。这些新村成为当时城内新生活、新住区的样板。如今,当时的新村中仅存七贤庄。

七贤庄由当时的资本家与原陕西省银行合作开发,于1936年春建成。时任西安绥靖公署参议、秦风周报社社长、民主人士成柏仁先生借用“竹林七贤”的典故,取名“七贤庄”。当时七贤庄多为资本家和官宦居住,是西安民国时期民居的典型代表。

七贤庄的明清四合院民居格局,通过建筑材料和结构的变化,塑造了民国时期关中民居雄浑质朴的形式和鲜明的建筑特征。整体建筑为土木结构的平房建筑群,由十座外观相同、布局略异、白墙灰瓦的四合院整齐排开,布局精巧、结构严谨。每个四合院由南北两个大小、结构相同的两进院落组成,东西面阔五间,南北进深六间,南、西、北各设一门,建筑肌理与院落格局兼具关中窄四合院和民国时期建筑特征,厚重质朴、风貌独具。 本报记者 张梅整理

新闻推荐

无需打印登机牌 扫码即可乘飞机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智能化服务助旅客便捷出行

本报讯(记者梁璠见习记者南江远)如今生活中处处都在扫码,这不,乘飞机也能扫码了。记者20日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了解到,以后...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