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拿捏塑百态

渭南日报 2018-08-17 01:58 大字

本报记者杨晓妍实习生程宇婷文/图

华灯初上,霓虹璀璨,车水马龙,城市喧嚣依旧。面塑艺人刘秦川神情专注,巧手翻飞,挤压之间,一团雪白的面粉,变成了活灵活现的“齐天大圣”孙悟空。这,便是他痴迷了大半辈子的面塑神奇魅力所在。

面塑,是一种用面粉、糯米粉等原料制作各种人物或动物形象的传统民俗艺术,可以通俗地称为“捏面人”。普通无奇的面团,经过搓、捏、揉、滚、压、揪等10多种技法后,会变得格外精彩。威风凛凛的关公、憨态可掬的八戒、呆萌可爱的鹦鹉……个个都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如今,面塑传承已有千年之久。据资料显示,最早在新疆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目前已有1340多年的历史。在南宋《东京梦华录》中也曾发现“捏面人”的文字记载。不同的是,那个时候,面人被称为“果食”,可以直接食用。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三国孔明征伐南蛮,渡芦江时忽遇狂风。这可难不倒机智的诸葛先生。他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用来祭拜江神。说来也怪,不仅安然渡江,还顺利平定南蛮。

不论故事真假,都为“捏面人”这种稀松平常的小玩意,平添了几分神奇色彩。手艺人刘秦川和面塑技艺之间的故事,要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说起。

26年前,刘秦川只身一人远赴他乡谋生活。在西安,他与面塑结缘。“有一次看到别人捏,心里想着试一试、跟着学。一是因为好奇,二是要想办法养家糊口。当时想着要是学会了这手艺,起码有了营生的本事,吃饭不用愁。”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从此沉迷其中,乐此不疲。起初,他只是按照教法,自己在家反复琢磨。“跟着学习时,师傅只教了一些简单的面人捏法,比如说鹦鹉之类的。关公、孙悟空等人物制作比较复杂,调色、配色种类多,全都要靠自己慢慢琢磨。”一边学,一边捏,经常是一捏就捏到半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琢磨、实践,渐渐地,刘秦川捏面人的技术越来越纯熟。五颜六色的面团,在他手中,统统幻化成栩栩如生的各色人物,跃然眼前。再后来,他更加一门心思钻进面塑文化中,苦练手艺,甚至连面塑的配方都亲自调试。

“做面塑用的原料主要是面粉和江米粉,一般是按照七三比列混合。”刘秦川说,面塑做得好不好,称手如意的原料是关键。首先,要在混合后的面粉中加入定量的温水,甚至还可以加入食用油、蜂蜜等,以防成品皴裂、发霉。其次,将混合面粉上锅蒸熟、揉匀成团。最后,用食用色素给面团染色。通常会用到白色、肉色、红色、黑色、蓝色、黄色、绿色7种基本色彩。至此,就可以开始捏面人了。除此之外,悟性高、手法准,也是制作面塑的“法宝”。捏面人的素材多半来自于四大名著、民间传说、十二生肖。当然,时常也会做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卡通人物和动物。“小猪佩奇、奥特曼、蜡笔小新,孩子喜欢什么,我都会做。”刘秦川说。

“这手艺不赚钱。”刘秦川说。可是,在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看来,一个小小的面塑人儿,承载着许多回忆和美好。“这是1996的时候,我在上海参加文化博览会,参展作品是八仙过海。”“年轻的时候带过徒弟,有蒲城的、西安的、河南的,还有老外跟着学。”一沓沓泛黄的照片,记录了太多的生活琐碎和美好。

如今,面塑被列入了临渭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然而,作为唯一的传承人,刘秦川感到的并不是喜悦与轻松,而是深深的紧迫感。他说,以前曾跟着自己学习的孩子们都没有坚持下来。“一直都想带个学生,不论好赖,总归能让这门手艺传下去。只要心里爱,能坚持、有决心学,我就愿意教。”

新闻推荐

未来三天全省多阵雨

昨天,西安高温伴随雷雨,最高温仍在35℃以上,未来几天雨水增多,温度下降,终于能凉快几天了。昨天全省多云间阴天,部分地方出现降...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