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成石经》完成身份认证入列可移动文物名单
创建于北宋元湲二年(1087年)的西安碑林,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说起西安碑林,就无法绕过被誉为中国文化元典的国宝《开成石经》。
《开成石经》:碑林历史的源头
《开成石经》由114块巨大的青石组成,碑上共镌刻了650252个字,内容包括了儒家最重要的12部典籍。唐开成二年(837年)刻成后的石经立于唐长安城的国子监内,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同时也是读经者抄录校对的标准。
《开成石经》可谓命运多舛,自刻成至今,先后经历了五代、北宋两个朝代的三次搬移。正是随着《开成石经》一波三折的“搬家”,最终形成了碑林的格局。唐昭宗天湲元年(904年),朱温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因为战事原因,毁长安而迁都洛阳,留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以唐代皇城为基础缩建新城,原务本坊废国子监遂被隔于新城之外成为荒地,《开成石经》也“委弃于野”,处境堪忧。后来,在长安城中最有名的儒生尹玉羽等人的建议下,韩建陆续把《开成石经》运进新的长安城内。两年后的906年,石经迁移工程可能并未完成。一直到了909年的后梁开平三年,尹玉羽向驻守长安城的另一位将军刘湲建议,将仍留在荒野的部分石经运入城内是“急务”,否则兵临城下,石经易碎,还会被当成攻城武器的矢石。此番说辞打动了刘湲,于是其余石经迁置城内唐尚书省之西隅(今西安北广济街一带)。
第二次迁徙则发生在北宋元湲二年的1087年,时任陕西转运副使的吕大忠因石经在唐尚书省西南隅地势低洼,恐其毁坏,又将石经搬移至京兆府学北墉,与石经一起搬移的还有颜真卿、褚遂良、欧阳询、柳公权等大唐名家的书法石碑。第三次搬迁在1103年完成,《开成石经》及其他唐宋碑刻移置“府城之东南隅”,就是今天的西安碑林现址。《开成石经》的迁置过程,就是西安碑林的形成过程,《开成石经》即是西安碑林历史的源头。
西安碑林共有35725件可移动文物《开成石经》入列
可移动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实物见证,也是重要的国有资产和文化财富。2017年4月13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陕西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经查,陕西省行政区域内,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522家,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量为3009455套7748750件,位列全国第二。
近日,记者从已公布的陕西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收藏单位名录上了解到,西安碑林博物馆共有35725件可移动文物列入名单,其中包括石器、石刻、佛教造像、青铜器、古籍图书、碑帖拓本等几大类。在查阅相关资料时记者发现,“唐开成石经”已经被收录在“陕西省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入库管理系统”,其表述为收藏单位“西安碑林博物馆”,编号类型“藏品总登记号”,文物编号“606”,名称“唐开成石经”,原名“开成石经”,文物类别“石器、石刻”,文物来源“移交”,完残程度“残缺”,保存状态“部分损腐”……
据了解,陕西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始于2011年,于2016年底圆满结束。通过普查,全面摸清了省内收藏可移动文物的国有单位情况和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及分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藏品登录制度、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名录和国有可移动文物名录及国有可移动文物调查、认定、登记、管理工作机制,基本建成国有可移动文物信息资源库,初步实现国有可移动文物资源标准化、动态化管理。
此外,通过此次普查,文博系统各单位都对文物藏品档案进行梳理,解决了一些账目建立不够规范、登记内容不够完整的问题,纠正了文物档案中的一些错误记录。据统计,陕西省在普查期间为文物收藏单位共计新建文物账目300余册(套)。在完善收藏单位纸质档案的同时,301家单位还建立了藏品电子账目和文物信息档案,为实现馆藏文物信息化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赵争耀
新闻推荐
■专访人物:段鑫星,女,1964年生,山西平遥人,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曾获全国首届“大学生...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