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新视点 “煎饼夫妻”的十年承诺
7月25日,赵彦苹将一个刚做好的煎饼递到了一位老人的手中。本报记者秦华摄
本报记者 秦华 实习生 彭宝丽 雷雨欣
7月25日一大早,在西安朱雀广场边的爱心煎饼亭前,摊主赵彦苹将一个刚做好的煎饼送到一位老人的手中。这样无偿给孤寡老人、残疾人士、遇到困难的朋友赠送煎饼的善举,这对来自河南的赵彦苹夫妻已经坚持10年。
每天凌晨四点,丈夫朱光伟就起床点煤炉、打豆浆,把大米粉、小米粉、玉米粉和黄豆粉掺在一起和成面糊,操持各种出摊前的准备工作。大约一小时后,妻子赵彦苹起床帮忙。要赶在七点准时开摊,夫妻俩手脚麻利、不敢耽搁。
一家人的生计都维系在煎饼这个最为普通的吃食上。本来就是小本买卖,夫妻俩还承诺“孤寡老人、残疾朋友,遇到困难的朋友都可在本小摊免费吃煎饼”,这让很多人都不理解。但这样的决定,他们至今无怨无悔。
对于赚多赚少,赵彦苹并不特别放在心上,她想回馈别人对自己一家的恩情,“这么多年,丈夫看病、女儿上学,西安人帮了我们不少忙,我也想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帮别人,让孤寡老人、残疾人士、遇到困难的朋友吃个热乎乎的煎饼。”
一个承诺信守至今,已有10年。
人要学会感恩
1992年,因为家境贫寒,朱光伟夫妇背井离乡,从老家河南许昌来到西安。夫妻俩举目无亲,完全靠自己打拼,做过很多工作,后来靠做小生意,慢慢站稳了脚跟。虽无大富大贵,日子却也过得去。
天有不测风云。2007年,朱光伟突发脑溢血。治病不到一年,夫妻俩打工攒下的10万多元积蓄很快花光了。原本是家里顶梁柱的朱光伟病后落下了轻度偏瘫,需要上门送货的味精、筷子生意做不成了,一家人生活的担子全压在了赵彦苹肩上。
“犯愁,难呀!当时心里没着没落的,丈夫要看病,两个女儿正上学,欠下一屁股债,日子过得艰难。后来,多亏学校给孩子免了学费,老师还送来衣服,周围邻居送米送油没少帮忙,我这才磕磕绊绊走了过来。”赵彦苹对当年雪中送炭的人们铭记于心,她坚定地说:“困难的时候,亲戚朋友、邻居、房东和社会好心人都帮过我,我现在的日子好了,就要去帮别人,人要学会感恩。”
朱光伟逐渐康复后,赵彦苹从老乡那里学习了做杂粮煎饼的手艺,从此,夫妻俩靠卖煎饼养活一家人。赵彦苹每天凌晨四点起床,下午两点左右收摊回家。靠着小小的煎饼摊,一家四口的生活总算有了着落,但日子仍然捉襟见肘。
2008年冬天的一天,赵彦苹出摊时看到一个流浪汉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她便将一个热气腾腾的煎饼送给了他。回家后,她跟丈夫说,以后想给孤寡老人、残疾人以及遇到困难的朋友免费送煎饼。没想到,夫妻俩一拍即合,随即在煎饼摊旁张贴提示。
病中受助,在这对善良的夫妻心中种下了感恩行善的种子。他们在煎饼摊旁竖起一块醒目的招牌,上面清晰地写着:“孤寡老人、残疾朋友、遇到困难的朋友都可在本小摊免费吃煎饼。”
承诺至今没变
46岁的赵彦苹已不再年轻,但摊起煎饼依然动作麻利:将杂粮面糊倒在平底锅上,然后用工具一转,打上一个鸡蛋,煎饼成形后刷酱,加上生菜、土豆丝等,卷起切成两半。不到1分钟,一个煎饼就做好了。
10年来,夫妻俩几乎每天都要免费送出10多个煎饼。每当有拾荒者、残疾人、环卫工人路过,赵彦苹就会主动上前询问,一个煎饼不够就送两个、三个,直到对方吃饱为止,赵彦苹偶尔还会塞给他们几十元钱,她总想着能帮一个是一个。
这些年送出了多少煎饼,赵彦苹从来没有统计过。“每个月靠卖煎饼能挣3000元左右,丈夫每月的药费就需要六七百元,加上两个女儿上学的开销和日常花费,我们也是‘月光族\’。”尽管日子过得清贫,可赵彦苹认为,他们一家的生活比以前过得有滋味。
和妻子一起免费送煎饼后,朱光伟重拾勇气与信心,性格也变好了,就像换了个人。夫妻俩的善举也带动了更多人加入爱心接力。一些人买过煎饼后,会顺便放下10元、50元、200元,支持他们的善举。
一团蒸腾的热气,一个陌生的微笑,一句暖心的问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在西安平凡地生活着,用一个个煎饼温暖了许多人的心。
如今,在西安市碑林区委、区政府的帮助下,赵彦苹的流动煎饼摊变成了爱心接力煎饼亭,亭上面依然张贴着“孤寡老人、残疾朋友、遇到困难的朋友都可在本小摊免费吃煎饼”的温馨提示。让人夸赞的味道没有变,摊主与顾客之间的情谊没有变,最初的承诺更没有变。
为了让更多人吃到免费的煎饼,夫妻俩还印制了厚厚一沓爱心接力名片。“有些人不知道我这个小摊,但是通过名片,他们就可以找到这里。”朱光伟说,“送煎饼虽然是小事,但却是我们夫妻10年来坚守的一个承诺,我们希望能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新闻推荐
本报讯(首席记者闫斌)经过32场激烈较量,由西安市碑林区文体局主办的中国体彩“世界杯之夏”2018碑林区足球比赛日前在西...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