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支招溺水施救与自救

沂蒙晚报 2018-08-01 14:30 大字

7、8月份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因溺水而导致的伤亡事故也给一个个家庭带来无法抹去的伤痛。溺水时如何自救,在遇到溺水者时如何正确施救呢?记者采访了市消防支队的消防员以及市红十字会的专业救护人员。

隔施救

救人别盲目下水 水性好也得方法得当!

营救溺水人员,得看具体的情况而定。如果溺水者离岸不远且尚在挣扎时,最好的救援方式就是丢绳索或者救生圈给他。如果不会游泳或游泳技术很差,不要贸然下水救人,可一边呼救,一边将救生圈、木板等投向溺水者,使其借助漂浮物不下沉或延缓下沉时间。

如果情况紧急,又找不到任何救援器材,救人者必须水性较好,应先游到溺水者侧面或后方,用手臂从溺水者左臂和上半身中间握对方的右手,从侧面抱住其胸部,或托住溺水者的头,用仰泳方式或侧泳方式将其往岸边拖。

重要提醒:千万不要正面营救,因为这种营救方式,施救者很可能被溺水者死死抱住,容易造成营救者也被拖入水中。万一被抱住,救人者可以向后推溺水者的脸,紧捏其鼻,迫使其松手,接着再进行营救。

上岸把握“黄金四分钟” 施救过程严禁控水

“许多人在救护溺水者上岸时往往会选择倒挂等方式控水,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甚至会导致溺水者存活机率下降。”市红十字会救护培训中心主任郑珊珊说。正确的做法是:将溺水者呈仰卧位,将其头偏向一侧,清除口、鼻腔内的泥沙、污物,打开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

重要提醒:发现孩子溺水,捞上来后如果没有呼吸心跳,要首先清理气道,立即实施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千万不要控水。因为控水基本都是胃里的水,肺里的水一般控不出来,千万不要为了控水而耽误心肺复苏的“黄金四分钟”。任何形式、任何时机的控水施救都是陈旧、无效、错误的急救方法。

心肺复苏很重要,上岸急救别轻言放弃

郑珊珊表示,当溺水者被救上岸后,如果溺水者昏迷,尚有呼吸,会看到溺水者胸廓有上下起伏的运动,需要将溺水者侧卧,开放气道,清除口鼻异物,等待急救人员到来。

如果拍打、呼叫溺水者均没有反应,并且通过5至10秒钟观察胸廊没有起伏,意识到溺水者发生了呼吸心跳骤停,此时最重要的急救措施是立刻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术。此时,应当先清理口鼻异物,打开气道,进行2次人工呼吸(也可以先进行 5次人工呼吸),然后进行30次胸外按压,随后继续以30次胸外按压与2次人工呼吸的比例持续施救,一直至患者有了反应或呼吸,或者专业医务人员到达现场。

重要提醒:“窒息缺氧是溺水者心脏骤停的关键原因,应优先给予人工呼吸,再做胸外按压,单纯的胸外按压效果不好。”郑珊珊提醒施救者,对于上岸后的急救,不要轻易放弃,应尽可能抢救更长时间,直到专业医务人员到达现场。

隔自救

不会游泳遇溺水这么做

不会游泳的人落水后,首要保持头脑清醒,头顶向后,口向上方,将口鼻露出水面,以等待救援。这时候,在呼吸的时候呼气要浅,吸气要深,尽可能使身体浮于水面。落水后千万不能将手上举或拼命挣扎,这样反而容易使人下沉。

游泳抽筋可以这样做

会游泳的人溺水,一般是因为小腿腓肠肌痉挛而导致溺水。溺水者应心平气静,及时呼人援救,然后将身体抱成一团,浮上水面,接着深吸一口气,把脸浸入水中,将抽筋下肢的拇指用力向前上方拉,使拇指翘起来,持续用力,直到剧痛消失,抽筋也就停止了。

专家解读儿童“无声溺水”现象

并非普遍现象,是溺水一种表现形式

本报7月31日讯 (记者陈牛) 近段时间,时常出现在朋友圈和群组内的这样一条溺水知识的信息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则信息称,溺水的人会呼救、大喊、使劲扑腾其实是溺水误区,尤其是孩子溺水,真实的溺水状态其实是安静的“无声溺水”。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隔网传

“无声溺水”信息被大量转发孩子溺水真的不会挣扎、呼救?

这几天,记者在多个微信多个群组以及朋友圈看到了有关“无声溺水”的信息。

这些信息首先讲述了几个孩子溺亡的例子,如:芬兰一个游泳池内,一个孩子在水里,手脚扑腾,也没有哭喊大叫,更没有大喊救命,很安静,漂浮在水里。他的周边,起码有三个大人。然而,这个孩子,就这么眼睁睁地溺亡了。西安一位妈妈带着4岁的儿子去游泳中心游泳,孩子在水池里玩耍,没过多久,她发现孩子不见了踪影,最终溺水而亡,而监控录像显示,孩子周边除了玩手机的妈妈,还有很多成年人,游泳中心也有专门的安全员,而他们,居然没有一个人发现孩子的异常。

这几个例子中,周边的大人们没有施救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觉得这个孩子出现了异常情况,以为孩子在玩水。

这则消息提到,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溺水的人会呼救,会挥手大喊,总之,会发出求救信号,吸引周围人的注意。但其实,这是人们关于溺水的误区。人真实的溺水状态完全不是如此,尤其是孩子,他们不会呼救,他们不会使劲扑腾,他们也不会挥手。在周边人看来,处于溺水状态的孩子,并没有什么异常。他们会站立,头微微仰着,双手在水里划动,就像在潜水玩一样。孩子溺水的真正状态,就是不会呈现什么异常状态,也就是“无声溺水”。

解读

孩子呛水呼救未被发现可能进入“无声溺水”模式

孩子溺水时真的只是“无声溺水”,不会挣扎和呼喊吗?市红十字会救护培训中心主任郑珊珊告诉记者,其实,孩子在溺水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所谓的“无声溺水”的情况,但这种情况只是溺水时的表现之一,往往会出现在溺水后意识模糊或者无法进行呼喊、挣扎的状态。

郑珊珊表示,孩子溺水时,有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呛水,第二个过程是溺水。呛水过程中,一般来说孩子会扑腾、挣扎和喊叫,或者向上伸出手臂。不过,这个过程往往很短暂,但并非没有。如果家长没有及时发现,孩子可能会溺水并慢慢下沉。这个时候,孩子可能会因进水导致脑神经受损或出现意识模糊等情况,因而无法挣扎和发出呼喊,就出现了所谓的“无声溺水”。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孩子戏水时一般都比较兴奋、欢快,会发出兴奋的声音,如果孩子突然安静了下来,就有可能是出现了问题,可能发生了危险状况,家长和周围人群应当立刻下水救人,查看孩子情况。”郑珊珊说。

隔延伸

干性溺水发生率低无需害怕但要警惕

前几年一篇名为《小男孩游泳回来一周之后离奇死亡》的文章曾广为流传,文中提到了“干性溺水”一词,吓坏了不少家长。市人民医院急诊内科专家表示,医学上的确有干性溺水这一说法,但病例非常少见。干性溺水是因喉部痉挛造成急性窒息,因为气道的开口被封闭,因此干性溺水者的肺部往往没有进水或者少量进水。干性溺水者,在没有急救措施的情况下,最多几个小时就会死亡,不可能拖上几天甚至一星期。从发病机理来看,干性溺水主要是引起脑水肿和窒息后反射性恶性心率失常、心搏骤停。

“小孩子、体质差的人、游泳初学者以及过敏性体质者,容易因外界刺激发生干性溺水。但在溺亡事故中,‘干性溺水\’的发生率很低,因此家长也不要过于惊慌,不过也不能放松警惕。”市人民医院急诊内科专家提醒广大家长,如果孩子在游泳中呛水,咳嗽几下后就可以恢复正常,但也要让孩子休息一会再下水。回家后如果发现孩子有频繁咳嗽、气促、发烧、反应迟钝、精神萎靡甚至昏睡等症状时,应立即送医,并在就医时记得告知医生曾呛水。

隔本报记者陈牛

新闻推荐

游泳场馆免费开放 体育培训市场火爆 锻炼方式多种多样 古城青少年享受运动一夏

快乐体操深受孩子喜爱(资料图片)记者王健摄夏日里游泳馆成了孩子的乐园(资料图片)记者王健摄一到暑期,不少中小学...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