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 为了交通大动脉的畅通 ——宝成铁路抢险英雄谱

陕西日报 2018-08-01 06:50 大字

7月26日,在宝成铁路抢险现场,抢险人员在悬崖峭壁上用冲击钻打眼。

7月25日,“喷浆人”在作业间隙。

本报记者 苏怡/文 肖晓良/图

 7月12日21时45分至7月13日11时,宝成铁路王家沱至乐素河间山体发生连续崩塌,7.5万立方米塌方体涌向铁路,掩埋了线路。

灾害发生后,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立即组织上千名抢险人员赶赴现场。经过16天夜以继日的鏖战,7月28日17时,宝成铁路终于胜利抢通,全线恢复通车。

在此次抢险中,一批不为人知的“铁路人”走进公众视野,“网山人”“摆渡人”“喷浆人”……7月25日至7月28日,记者赶赴抢险现场,对这些幕后英雄进行了实地采访。

1 网山人:网住山就是网住安全

“一、二、三,扔……”7月25日,西安工务机械段员工范宝帆朝山上吼道。随后,一张4平方米的钢丝防护网唰地一下被工友扔了下来,他赶紧用手抓住防护网,把网拉整齐。

简单来说,“网山人”的工作就是给山体危石区全部“罩”上防护网,防止山上的石头滚落。用范宝帆的话说:“把山网住,就是把安全网住!”

当日13时,阳光格外耀眼,气温接近40℃,在塌方山体的半山腰,范宝帆和抢险人员正在铺设防护网。“今天要在山上钻50个孔,铺网200平方米,这才干了一半。”范宝帆喝了一支藿香正气水,抹了一把头上的汗珠,继续开始拉手里的钢丝网。

在高空悬挂作业,脚没有支撑点,只要稍微用力,身体就会像钟摆一样大幅摆动。今年25岁的穆超,有一套自己的办法——他让身体在高空中“荡秋千”,抱着钻眼机借着摆动的惯性来冲击钻眼。

“布网的所有活儿我都干过,最累的要数钻眼,抱着50斤重的钻眼机,特别费力,一般人真的拿不下来。打眼的时候,必须要用巧劲,用绳子的力量拉着自己,抱着钻眼机打孔,利用惯性移动,这样才不会感觉太累。”穆超说。

由于天气十分闷热,没干多久,穆超的衣服就湿透了,汗水和粉尘混在一起,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个泥人。因为是回族,饮食习惯与大伙有所不同,穆超在抢险工地上常吃泡面和馒头。他说:“等我回家了,第一件事情就是好好吃一顿!”

穆超家住四川省广元市,谈起家里,他眼含泪水说:“每天都要喝三四瓶藿香正气水,感觉自己很累。但是,宝成铁路是通往四川的必经之道,我回家就是从这里过去的,一想到父老乡亲们没法回家,我就难过。我默默地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住,我们早一天抢通铁路,老乡们就能早一天回家,我也就能回家看儿子了。”

 2 摆渡人:责任与坚守的意义

7月25日15时17分,在被崩塌体掩埋的白雀寺隧道北口,汉中车务段K227+200线路所内,值班员康杨和谢敏认真地核对调度命令。在白雀寺隧道南口,还有另一个用防护网搭建的“窝棚”线路所。

“北边山地狭窄洞子多,这个洞两面透光,方便工作!”康杨告诉记者,借助四面透风的避车洞,抢险人员在K227+200米处建成了临时线路所。由于塌方的山体被当地人称为“猫儿山”,线路所又形似猫耳,因此被大家称为“猫耳洞”线路所。

“猫耳洞”线路所由一张桌子和一个折叠床组成,桌子上摆放着两台联系电话、花露水和藿香正气水等。“7月12日灾害发生当晚,这里连个干点的地方都没有,几个人穿着雨衣拿着信号灯,行车日志和调度命令都是躲在雨伞下写的。”康杨对记者说。

抢险现场小到一张纸,大到挖掘机,都需要线路所接运摆渡。现场抢险的人们形容线路所:“一个简陋的线路所就是一个车站,就是一个抢险物资保障中心!”这两个异常简陋的线路所,以人工作业的方式,铺建了抢险材料、机械、人员、生活物资运输的“绿色通道”。从7月12日晚到7月25日上午,“窝棚”线路所和“猫耳洞”线路所,接发办理抢险列车420多趟,为抢险现场源源不断送去了增援的机具、电缆、瓶装水、方便面等物资。

抢险期间,天气阴晴不定,坚持值守线路所的员工,衣服就没有干过,身上捂出了痱子和湿疹。即使脚下放着蚊香也挡不住蚊虫叮咬,几乎每个人都被叮得满身红包。

今年28岁的康杨,在奔赴抢险一线时,83岁的奶奶因脑梗还在住院。“现在奶奶已经清醒过来了,得知我正在参加抢险,奶奶还给我点赞了呢!”康杨说,通过这次抢险,让自己真正明白了责任和坚守的意义!

3 喷浆人:为大山披上“铠甲”

“喷浆作业,是对整个塌方山体进行处理的最后一步,只有做好这个环节才能安全通车。喷浆,其实就是给大山的外层喷上水泥浆,形成稳固的外壳,就像给山披上‘铠甲\’一样。”7月25日,西安工务机械段工程师杨利涛对记者解释。

要为大山披上“铠甲”,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上山的路都是抢险人员用铲子、锄头挖出来的羊肠小道。这些小道紧挨着山壁,又狭窄又危险。进行喷浆作业前,需要将设备运上山,喷浆机一台近2吨重,由挖掘机一路护送至山顶。参与抢险的西安工务机械段副主任王真介绍说:“因为挖掘机上山的路是现场修筑的,近乎40度的倾角,一台近2吨重的喷浆机一旦有闪失,再次调运会对线路开通造成延期。吊装加上人推,用了近2个小时,喷浆机才被安全运上山。”

喷浆作业是一项集体工程,风机、电机、喷浆机都需要操作人员协同配合,装沙子、灌水泥、加水更要步骤一致,远距离沟通成为作业中的难点。王真只能拿着对讲机协调各组人员,山下的发电机、空压机一起行动,山上的作业人员将水泥、沙子放进喷浆机,操作员对准山体开始喷浆作业。

在作业的同时,喷出的泥浆会溅射到四周。“现在是抢险,已经顾不上溅在身上的水泥了。而且山上确实没地方可躲,都是悬崖峭壁,安全是最主要的。”王真说。

已经两个月没有回家的王真,是从蔡家坡的施工现场被紧急增调到宝成铁路抢险现场的。这个身高1.8米的壮汉在说起儿子时,严肃的表情中微微闪现出一丝温柔。“最想见的还是儿子,他从浙大放暑假回来已经快1个月了,我到现在还没有见过他,希望他开学走之前至少能见上一面。”王真说。

百余名“喷浆人”“摆渡人”“网山人”,每天通过对讲机协调行动,昼夜鏖战,全力投入抢险作业……在抢险现场,这些默默坚守在一线的“铁路人”用实际行动传承着“宝成精神”,创造了又一次的“人间奇迹”。

新闻推荐

西安市调整工伤保险待遇标准

本报讯(记者顾荣)记者昨日获悉,西安市工伤保险待遇标准调整工作将在8月底前完成。本次调整范围和对象是:2017年12月3...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