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黑产业”拓宽脱贫路 洋县发展黑米产业侧记
本报通讯员 张校峰 夏日的洋县,绿染大地,山川流彩。黄安镇庙垭村百亩黑稻种植基地里,碧浪翻滚,一派生机。看着这墨绿的一片,站在稻田边的村支书冯世荣笑了,他仿佛看到了丰收希望。
年初,一份大力发展黑米产业的政协委员建议案引起该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洋县种植黑谷历史悠久,洋县黑米2005年获得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认定,是该县最具特色的农产品。但多年来,该县黑米产业发展受诸多因素制约,规模小、销售不畅、市场占有率一直不高。
“我们要彻底改变洋县有机产业只见繁星,不见皓月的发展现状,把洋县黑米产业做大做强,做成引领全县人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县委书记胡瑞安发出黑米产业发展动员令。随即,政府引导,政策支持,部门推扶,三级书记一起抓,一场聚力发展“黑产业”的攻坚战在洋州大地打响。
扩面:科学谋划,三级书记抓落实 发展“黑产业”,扩大种植面积是前提。该县及时出台《洋县黑米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把建设黑米产业带列为全县五大脱贫产业带之首,坚持以扩大标准化种植规模、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精深化加工、品牌化发展、全程化监管为手段,全力提升洋县黑米品牌知名度和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发展黑米产业,要县、镇办、村三级党组织书记携手抓;要组织、发改、财政、农业等八部门聚力促落实;要层层夯责,严格考核,全力落实。”县长杜家才吹响洋县黑米产业发展冲锋号。
按照统一规划,该县逐一夯实先期9个平川镇办黑稻栽植任务,积极发动镇、村干部引导并动员黑谷种植户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结成产销联盟和利益共同体,推行“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种植户)”等生产模式,通过订单生产、入股分红、入企务工等形式与种植户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发展黑米产业增收致富。目前,洋县已建立300亩以上黑稻种植示范片30余个,落实黑谷种植5万余亩。
提质:多方扶持,保障“黑产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黑米产业目标明确,任务清楚。洋县在组织领导、部门联动、资金支持、项目扶持、金融及保险支持和督查考核等六方面逐一强化,切实保障黑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2018年起,县上每年统筹整合资金3000万元,在黑米种植基地发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机补贴、专利奖励、新型经营主体培育、黑米产品认证、商标申报、品牌宣传、产销补助等九方面逐一施新策,全力扶持黑米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洋县农业局局长黄新建说,县上还积极将专家人才、产业项目向发展黑米产业倾斜,同时制定了严格的奖惩措施,将发展黑米产业与干部考核及晋升挂钩。
此外,该县在所有黑米生产基地严格推行无公害、绿色、有机等基地农产品生产标准,全力确保黑米质量优良、品牌过硬、产品可追溯。县上以优质黑米精深加工为抓手,新增黑米加工生产线10条,不断引导企业针对目标市场,开发适销对路黑米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黑米产品市场占有率。
服务:内外联动,推动“黑产品”对接大市场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使洋县黑米等小农产品能及时对接大市场,该县建立完善现代化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引导周大黑物流等物流企业加快开展农村配送业务,为农产品经营主体提供运输、仓储、配送、信息共享等综合物流服务。
与此同时,洋县努力与一线大中城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大城市设立洋县名优地产品品牌示范店和展销专柜(区),奋力打通洋县黑米产品对外展销交易渠道;依托“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开展“农商互联”,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黑米产品线上线下交易。
“我种了两亩六分地黑谷,一季能多收入1100多元。我只管把黑谷种好,销售有保底价,合作社上门收购,既省心又赚钱。”7月8日,黄安镇庙垭村贫困户张明清对笔者说。目前,4000余户贫困户和张明清一样搭乘上黑米产业脱贫专列迈向了脱贫终点站。
新闻推荐
团结南路(丰镐西路—昆明路)施工现场记者拓玲摄本报讯(记者拓玲)昨日,记者来到被列为今年计划打通的断头路团结南路(丰...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