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温风至 即将入三伏
元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小暑,六月节……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小暑,天气才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不过“三伏天”在小暑节气就开始发威了。民间有着“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西安体育学院人体科学博士苟波表示,“夏练三伏”是前人在长期锻炼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因为在热环境中锻炼,能提高人的耐热能力,使人体能更好地适应炎热气候,从而达到促进健康、防病、健身的目的。
何时“入伏”?
由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决定
小暑到来,即将进入“三伏天”,那么什么是“三伏天”呢?什么时候开始入伏呢?
老百姓常说的“热在三伏,冷在三九”,所谓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大约出现在每年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最潮湿闷热的日子。
三伏的具体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三伏天时段长短不完全一样,如果中伏在立秋后结束,就是30天;如果中伏在立秋前结束,就是40天(中伏20天)。今年的三伏从7月17日这一天开始,一直到8月25日结束,将持续40天。
“三伏天”为啥热?
地表吸热多、散热少
入伏后为啥会越来越炎热?主要是夏天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天气晴朗少云,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农谚说:“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福雨淋淋农民喜,小暑防洪别忘记”。从气候物候上来讲,入伏以后,一方面是天气极端炎热,但同时也会出现比较剧烈的天气变化,比如暴雨。暴雨易形成洪水,称为“伏汛”。因此,三伏天气既要防暑,又要防汛。城市也要预防内涝。
“夏练三伏”该咋练?
最好的运动是游泳或室内锻炼
尽管天气很热,但却是锻炼的好时机,老话讲“夏练三伏”。对此,西安体育学院人体科学博士苟波认为,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因为在热环境中锻炼,能提高人的耐热能力,使人体能更好地适应炎热气候,从而达到促进健康、防病、健身的目的。但也并不能盲目强调所谓的“夏练三伏。”
“在热环境中运动,人体心肺系统工作负荷加大,体温上升、心跳加速,耗氧量上升。当环境温度接近甚至超过皮肤及身体内部温度时,人体散热方式主要依靠蒸发(出汗)。”苟波表示,凡事皆有度,“热环境中运动如果运动过度,可能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有:脱水、热痉挛、热衰竭、中暑。”而在热环境中运动锻炼,身体不适也是有早期征兆的,“运动者一旦出现热伤害的早期征兆:高热、头痛、痉挛、恶心,出汗停止,皮肤干燥等,应立即停止运动,防止意外。可备人丹、十滴水、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常规的防暑药品。”
对于热环境运动注意事项,苟波介绍,应循序渐进,开始运动时最好强度较低,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以后逐渐延长。一般10-14天为适应期,“在高温天气,最好的运动是游泳,或者采用室内锻炼。穿着宽松、透气、轻便的服装,注意防晒。长距离跑步不应在温度高于28℃的环境下进行。运动前中后应注意合理补液,水温以8-13℃为宜,不要贪凉。”华商报记者 赵蔚林
2018年三伏天时间表(时长40天)
初伏:7月17日-7月26日
中伏:7月27日-8月15日
末伏:8月16日-8月25日
漫谈节气
夏秋之间为何有伏日?
小暑节气期间正好赶上入伏。“伏”字没有热的意思。伏,从人,从犬,意思是趴着、匍伏着,后来引申为藏的意思。古人认为,伏天之时,阴气迫于阳气而藏伏。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从中国人对五行的理解来说,“伏”还有对应季节特性的说法。《康熙字典》里解释:“《释名》伏者,金气伏藏之日也。金畏火,故三伏皆庚。四气代谢,皆以相生。至立秋以金代火,故庚日必伏。”四季春、夏、秋、冬对应五行的木、火、金、水。木生火而火克金,有火相克,秋天就不敢出来,就要潜伏。五行学家就把这段时间称为“伏”,也叫“长夏”,五行中对应“土”。加入长夏后一年就是五季。这样木、火、土、金、水,都是相生关系。因为秋天属“庚辛金”,所以从庚日算起。通过三个庚日将夏火伏住,使阳气收敛下降。
伏日祭祀远在先秦已见著录。古书上说,伏日所祭,“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炎帝传说是太阳神,祝融则是炎帝玄孙火神。在最热的时候纪念他们,也是古人对物候的一种理解。
而伏还有“隐伏避盛暑”的意思。“东窗晚无热,北户凉有风。尽日坐复卧,不离一室中。中心本无系,亦与出门同。”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夏日》诗中尽享在家中避暑的惬意,你是不是有同感呢?华商报记者 路洁
小暑习俗
六月六,晒红绿
在小暑节气中,农历六月初六是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是“洗晒节”“晾经节”“天贶节”“晒秋节”,其中很多节俗,都与小暑节气的物候相关。
相传“六月六晒红绿”之俗起源于唐代。高僧玄奘从西天取经回国,过海时,经文被海水浸湿,于六月初六将经文取出晒干,于是此日变成吉利的日子,被称为“翻经节”、“晾经节”。此后,皇宫内的全部銮驾、龙袍都要在这一天陈列出来暴晒,宫内的史书、文档、御制文集等也要摆在庭院中通风晾晒,以后这一习俗又从宫中传向民间,家家户户都于此日暴晒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
宋代起,“六月六”被称为天贶(kuàng)节,宋真宗赵恒某年六月初六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日为天贶节,即天赐之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宏大的天贶殿。
元明清时期,“六月六”还是法定的“洗象日”。皇帝车马仪仗队中的大象六月初六要到护城河中洗澡,举行洗象仪式。大象对那时的百姓来讲是稀罕之物,观者如潮。
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地的一些村庄,地形复杂,平地极少,于是农民在“六月六”光照最好的时候,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演变成“晒秋”民俗。
民间还有“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的说法,相传为助牛郎织女七夕相会,六月六这一天,儿童要将端午节戴在手上、脚上的“百索子”撂上屋让喜鹊衔去,在银河上架起一座桥。华商报记者 路洁
小暑养生
冬病夏养要循序渐进
小暑之后,逐渐进入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冬病夏养”这个现象让各大中医院里排队贴“三伏贴”的患者人山人海。
中医专家杜起表示,三伏贴,又名天灸,源自于清朝,最早记录于清代张璐的《张氏医通》。至近代,三伏贴以古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学说为理论基础,通过将药物敷贴在穴位上,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杜起认为,三伏贴一定要结合身体具体病症选穴、治疗。另外,还要循序渐进地起到扶正作用,而不是立即起效。另外,除了“三伏贴”,“冬病夏治”还包括针刺、艾灸、刮痧、推拿等其他外治疗法,食疗也有此方面的作用,患者可以针对自己的身体情况,在咨询医生后,选择适合方法“冬病夏治”。
对于小暑这个时段的养生,杜起表示,俗话说“热在三伏”。小暑人体阳气旺盛,工作劳动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高温下心脏排血量明显下降,各脏器供氧力变弱,一定要注意养“心”。
起居有常,适当运动,多静养。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运动后别用冷饮降温。盛夏易中暑。中暑主要是因为气温高、所处环境通风条件差,体热来不及向外发散所致。平时要注意多喝水,少外出以避暑气。
在饮食方面,清淡饮食配绿茶,多吃苦味重调理,“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莲藕可以凉血、滋阴、清热,是补养脾胃的好食材。绿豆芽菜肴可以清热解毒、利尿除湿。也是小暑佳肴。”华商报记者 赵蔚林
印读节气
小暑,蟋蟀居宇
我国古时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治“小暑”之印,字体选用战国文字,较为活泼、自由,给创作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解读印人:张英群,字君尧,别署桂月堂,陕西书学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书法家协会理事,终南印社副秘书长。陕西省望贤书学会理事。
温馨提示:本方精品印章接受收藏询价,藏家可添加微信 angle61980,或致电18891990828咨询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嘉)从7月7日至8月31日,西安植物园将举办“2018年夏季花展”活动,届时将有500余种水生植物通过塘栽、盆栽等多种...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