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塔结绳香囊 一绳一结筑匠心

陕西日报 2018-07-06 06:36 大字

汪卫东在编织香囊。

  本报记者 刘曌琼 文/图

  剪刀、彩线、钉板、针,这四样“宝贝”是汪卫东编织结绳香囊最常用的工具。

  6月25日,在位于西安市城南的工作室中,汪卫东拿出一根线,将线绳灵巧缠绕,变换成不同形状的结扣。“这几个结分别叫平结、双结、蛇结和金钱结,它们就是编织结绳香囊的基础结法。通常编织一个香囊需要20根线,大一点儿的则需要40根线。”汪卫东说。

  雁塔结绳香囊于2013年被列入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66岁的汪卫东是这一传统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

  中国人自古就有佩戴香囊的传统。史料记载,结绳香囊最早出现在清末苏州地区。起源于江南地区的结绳香囊是如何来到陕西的?其间又有哪些精彩的“迁徙”故事?

  “我的姨婆朱氏曾是清末的一名宫女,随夫家返回苏州。为了增进和家人邻里的感情,她把家中刺绣的彩线搓捻成绳,用结绳的手法编成香囊分送给家人和邻里。朱氏编织的香囊小巧精美,款式多样,许多人专门找她学习编织技巧。从那时起,这一技艺开始在我们家族内部传承。我小时候,是外祖母手把手教我打结编织香囊的。”汪卫东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结绳香囊在苏州民间十分流行。1956年出版的《民间结线》一书还专门介绍了福寿香囊的具体结法。

  20世纪50年代末,汪卫东随父母移居西安,由此也将技艺传入了西安市雁塔区。古韵今风,传统的香囊在汪卫东手中焕发了生机。她在延续家族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汲取陕西关中刺绣、面花等民间艺术精华,创作出许多新的花色和样式,便有了现在的雁塔结绳香囊。

  “编织结绳香囊的技艺并不复杂,掌握了基本的打结方法,再加以不同的配色和组合,就能编出不同样式的香囊。正因为编织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它的制作至今无法被机器取代。手工编织是一个慢活儿,心不静不行,这也是它传承的难处所在。”谈及技艺的传承,汪卫东难掩担忧。根根彩线在编织者手中经历一次次起承转合。编织者只有将自己的心境和技艺融合在一起,才能编织出饱含祝福的香囊。

  汪卫东说:“我现在年纪大了,做一个香囊大概得两天。对结绳技艺感兴趣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全身心投入这门技艺的人很少。让我欣慰的是,已经有两个人愿意跟我学了,这是件好事。”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结绳香囊、喜欢结绳香囊,汪卫东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这门技艺得到传承。汪卫东说:“现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很多,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这就有了传承的良好基础。我们已经整理出版了有关结绳香囊技艺的资料,将世代靠手把手相传的技艺变成了文字、图片和视频保留下来。”

  从6岁开始学编织香囊至今,这门技艺已陪汪卫东度过了60年,她是手艺人,也是守艺人。60载春华秋实,汪卫东用一颗匠心守护着结绳香囊的技艺。正是有了她的坚守,这门技艺才得以传承。

新闻推荐

一名美国硅谷创业者的西安梦想

  本报记者王睿  他见过美国硅谷清晨5时的阳光。作为VERITAS软件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约翰·卡...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