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波的诗和远方

陕西日报 2018-07-05 06:11 大字

  本报记者 马黎

  张晓波出生在70年代。上大学前,他去过的唯一一个旅游景点,就是老家西安市长安区的香积寺,一个很小很简陋的寺庙。“我经常去那里,并不是因为那里有什么特别吸引我的地方,只是因为它离我家近。至于其他地方,我根本没有机会去。”7月3日,张晓波说,去外地旅游,对于小时候的他来说,只能是一个梦想。

  每次看《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张晓波就想象着自己哪天也能飞到天南海北去旅游,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天安门、长城、漓江……这些在课本上出现的景点,就是他的梦想。

  上小学五年级时,学校组织去翠华山春游。由于车小,只能坐下班里的一半学生,老师便采取抽签的方式决定谁去谁不去。抽签时,张晓波紧张得心都要从嗓子眼里跳出来,结果,还是没抽中。看着被抽中的同学坐上车出发,他非常失落。“整整一天,我都失魂落魄,远远地朝着翠华山方向眺望,想着同学们走到哪儿了,看到了什么。”张晓波说,“其实,南面的山一座连着一座,我根本分不清哪一座是翠华山。”

  1991年,上了大学后,张晓波开始和同学们利用周末和假期外出旅游。虽然那时候去的都是西安附近的景点,但也足以让他感到新鲜和兴奋。他会花两个小时骑着自行车到鲸鱼沟,在湖边静静地坐一天,也会搭乘公交车到大雁塔,但因为登塔需要门票,他只能绕着外墙转上几圈。偶尔他还会登上城墙,慢慢地用脚步去丈量、去感受,体会“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意境。

  最令他难忘的,还是跟随同学们去翠华山的经历。张晓波说:“因为这给了我弥补童年遗憾的机会。在翠华山,我觉得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美的,山比别处的青,水比别处的绿,天比别处的蓝。”

  1995年,张晓波工作了,他开始走出西安去旅行。“我坐了一个晚上的火车到延安,走到宝塔山上,吟诵着贺敬之的《回延安》。从延安出发,经过漫长的山路颠簸,我来到红碱淖,泛舟在湖水中,看遗鸥在水天之间翩翩起舞。归途中,我又绕了很远的山路,来到壶口瀑布,观赏黄河的雄浑与壮丽。”

  宝鸡的关山牧场、汉中的南湖、安康的瀛湖、商洛的金丝峡……张晓波的足迹遍布三秦大地。在旅途中,他不仅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胸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更是日益强烈。

  张晓波回忆说,那时候,出游是“文化苦旅”,路途颠簸,车厢拥挤,出行条件艰苦。在外住宿,基本都是招待所,有时遇到招待所客满,就得住小旅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张晓波出行的范围越来越广、距离越来越远,他也越来越迷恋旅游。

  再后来,张晓波有了孩子。“我和妻子经常带着女儿出去旅游,并且渐渐走出陕西,走出中国。这既源于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也源于出行方式越来越便捷。”张晓波说,以前去陕南陕北都感到路途漫漫,现在随着高铁的普及和民航业的发展,天南海北都仿佛近在咫尺。

  “在春天,我们带孩子到昆明,让她看色彩斑斓的花海。夏天,我们带她去青海,让她感受青海湖的宁静与悠远。秋天,我们带她到北京、上海,让她领略现代化大都市的魅力与风采。冬天,我们带她去海南和哈尔滨,让她在炎炎烈日与冰天雪地的对比中体味生活百态。”前不久,张晓波还带孩子去了欧洲的几个国家,让她体会异国的风土人情。

  通过旅行,孩子对世界的认识更加直观生动,不再局限于书本。通过旅行,张晓波爱上了绚丽多彩的世界,爱上了缤纷灿烂的生活。“是好时代让我拥有了这么宝贵的经历,我赶上了好时代,所以我很珍惜!”张晓波说。

新闻推荐

西工大举办机器视觉与智能处理国际研讨会

  本报讯(记者侯燕妮)6月30日,由西北工业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联合主办的2018机器...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