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之我见(节选) 文/李来存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中国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也是极其深远的。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中,凝结成一串串、一句句名言警句,它们有的思想深邃,富含哲理;有的发人深思,启迪智慧;有的开宗明义,指点人生。可以说,都是先哲们人生体验和智慧的结晶。
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中的“足”是前提,“乐”是目的。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人只要知道满足,就会感到快乐。其实“知足”与“常乐”都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态。心态平和就容易满足,有了满足感自然就有了快乐。“知足”与“快乐”二者之间是一种逻辑关系,其背后都是一个心态问题。
“知足常乐”这句名言千百年来已深深扎根在国人心中,无形地影响着国人的生活和工作。不论在官场还是商场,不论是朋友交谈还是茶余饭后聊天,人们相互安慰或者自我安慰都在用“知足常乐”这句话,足见“知足常乐”在国人心中分量是何等重要。可以说,“知足常乐”已是国人生活的一种“道”。“知足常乐”对得势的人来说,宛如一副清醒剂,让人适可而止;对失意的人来说,宛如一副镇静剂,让人不失其智。“知足常乐”让我们拥有一份好心情,每天笑对工作,笑对社会,笑对生活。人这一辈子,开心是一天,不开心还是一天,为什么不顺其自然,活得潇洒一点、豁达一点、糊涂一点?凡事不要看得太认真,不要太较劲,追寻简单而不累、适度而知足的生活真谛,去觅得人生的大境界。知足是一种智慧,常乐是一种心境,唯有知足常乐,才能在无穷的欲望与有限的潜质之间寻得平衡点,使得人生无怨无悔。
在物欲横流、矛盾不断、竞争激烈的当下,大多数国人仍过着种一亩薄田糊口、打一份小工度日、喝一壶清茶养生、听一首歌曲养情、下一盘象棋养智、钓一杆鱼儿养性、敲一下键盘知天下的生活。清静无为,闲适散淡,其实这就是古人“知足常乐”思想的一脉相传。正因如此,国人才争而适可、得而适度,纵向比有进步,有所得,故满足矣!安心过自己的小日子,愉快打发着清闲的时光,使得社会整体层面保持了稳定,保持了和谐,促进了社会的安定与发展。在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我们仍需用古人智慧来陶冶我们的心智。陶渊明隐匿南山,孟浩然归隐田园,阮籍混迹酒肆,他们不屑高官厚禄、浮华名利,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追求精神上的快乐,给心灵寻得一个归宿。古人这种智慧,对今天的我们是一种启发,让我们在古琴的韵律中听听老子的教诲,在发黄的书籍中读读圣贤的经典,从中吸取营养,以滋补心灵的安泰。
其实靠自己也是可以做到“知足常乐”的,只要调理好“一副养心剂”“两匙宽心汤”“三粒安心丸”,并天天“服用”,让心沐浴在顺其自然、淡然处之的氛围中,久而久之就有了知足的心、快乐的意。
“一副养心剂”是指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这一点至关重要。要用老子的智慧来不断浸润我们浮躁的心灵,使其逐渐强健。有了健康的心态,就能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正确对待名和利;就会以轻松的心态看世界,走正确的路,放无心的手,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只要心愉快,生活就会充满阳光。
“两匙宽心汤”一是顺其自然。我们都是天地过客,有些事我们可以做主,但很多事我们做不了主的。所以无需多争,是你的终归是你的,不是你的争也是枉然,一切应遵循天道,随机随缘吧。二是看开人生。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今天看来是大事,明天就会是小事一件;今年看来是天大的事,明年就会成为故事。所以说,人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渡不过去的河,想开了,看开了,心也就坦然了。
“三粒安心丸”,一是正确对待得到与付出。有些事我们付出了也就得到了,有些事我们付出了却得不到。大多事付出与得到不成正比例,所以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得之欣然,失之安然。只要努力了,付出了,就够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只能在心淡中求满足,在尽责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快乐。二是正确对待精神与物欲。其实,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做“加与减”的过程,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做好人生加减法很重要,多加点精神层面的,多减一些物欲方面的,人就会变得有境界,有胸襟。精神对心灵有培育、滋养功能,而物欲只会把心灵引向贪婪,引向歧途。大凡有境界之人,都是彻悟人生的智者,心反而简单,生活自然幸福,这就是内心深处精神的快乐。三是正确对待目标与能力。人一生首先要选对适合自己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能力来确定奋斗目标。目标过高,能力不足,结果只能是失望;目标过低,能力较强,却感无味。二者都让人心情不佳,只有目标和能力相匹配,通过自己不懈努力,取得成就,才能心满意足,享受到工作的乐趣,享受到劳动成果的甜美。
我们有幸生活在追梦的盛世,所行所用,以前的皇帝也没有享受过;所见所闻,以前的圣贤难见难闻。我们享受着便捷资讯的同时,还享受着天南地北的美味佳肴、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生活在这个时代,该满足了,该快乐了。不要让名利拖垮了身体,不要让名利碾碎了心境,不要让名利破坏了亲情友情,这些一旦失去,再难找回。让我们用满足的心态对待已经的拥有,愉快地生活,幸福地生活吧。
百善孝为先
“百善孝为先”,其核心是一个“孝”字。其意是孝居百善之首。“孝”字上面是“老”字头,下面是“子”,就是说“老”在上、“子”在下,既是长幼、尊卑的次序、礼节,也是子承父、儿子背父母的伦理。
“百善孝为先”这句名言出自清代王永斌的《围炉夜话》。这句名言精确表达了千百年来国人身体力行的孝道。此语一出,便在国人内心产生强烈共鸣,得到举国上下一致认可,“百善孝为先”这句话也就名扬四海了,成为影响国人的经典之句。所以,也就有了数千字的《围炉夜话》抵不过一句“百善孝为先”的名声。
孝道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最根本的治家之道。子孝父慈,融融乐乐一大家,自古至今都是国人所追求的生活目标。人们对有孝心的人都会点赞,对孝子都会高看一眼,并充满敬意,都愿意和有孝心的人交朋友、共事。凡对父母特孝的人,肯定有一颗知恩图报的心,和这样的人打交道是错不了的。昨天一位朋友对我讲:前几天有一个小老板请几个朋友吃饭,开席前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说他的父亲病急住院。小老板不仅没有赶往医院,还很不耐烦地训斥母亲。大家实在看不下去,更吃不下去这顿饭,很不客气地站起来拂袖而去。听了这件事,深为这几位朋友点赞,一个对父母都不孝的人,他能拿什么和你交心做朋友!
孝敬孝顺父母长辈,这是做人的根本,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立身之道。如果说搞经济“发展是硬道理”,那么做人尽孝就是根本的家道、根本的伦理。所以说,孝道就是天道,我们必须尊重之,做好儿女们应尽的义务。几千年来,国人在泱泱中华大地上演绎了许多感人的尽孝道故事:晋朝的琅琊人王祥卧冰求鲤为继母治病,东汉的临淄人江革行佣供母,连贼人都不忍杀他,二人最后都被当时的朝廷重用。到了今天,孝行依然受到人们的赞赏。被央视2017年评为最美孝心少年的梁维月,从8岁起用稚嫩的双手照顾聋哑弟弟、高位截瘫的父亲和患有脑血栓的奶奶,数年如一日,令人肃然起敬。西安科技大学学生白永皓背着妈妈上大学,用实际行动诠释人间孝道,被评为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他们不仅为中华民族尽孝道的华章添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为国人尽孝道树立起鲜活的榜样。
对父母的孝是多方面的,也是有层次的。首先,要做到听父母的话。为人子女,最要紧的是听父母的话,不能父母说东你却西,父母说不能做的事你偏要做。让父母少担忧、不担忧,就是最大的报恩,也就做到了孝。其次,要做到自强不息,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能让父母衣食无忧就是对父母的孝。再次,是要赡养父母。作为子女,就应做到有自己吃的,就有父母吃的;有自己用的,就有父母用的。既要供养父母吃、住、用,更要服侍父母在病床前,如此则孝心可赞。四是要好好和父母说话。和父母好好说话,既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修行。在父母面前,特别是对待上了年纪而且有病的老人,要有耐心,要有和蔼的态度。此时能做到心平气和、不厌其烦地与老人交流,其孝心足矣。五是要传承父母优良品行。为人子女,不仅要将父母之恩铭记心中,更要将父母高尚品行传承于后人,使其后代不失其家根,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就是对父辈们最大的孝心。
孝道是中国家庭之根本、之灵魂。国人能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其核心是孝道。孝道成为家庭的纽带、粘胶剂。家庭有了孝道,就能其乐融融,长辈慈祥,儿孙孝顺。一大家从善如流,视道德为第一要务,勤耕苦读,家门洋溢着满满的正能量。小家好,社会就好,国家自然也好。中国能延绵几千年不断,重要的是家庭这个小细胞。小细胞健康,国家肌体就健康。健康的细胞不仅能抵御入侵的坏细胞,而且能弥合外来的创伤。重视家庭,重视孝道,不仅是个人的事,应上升到国家层面来考量。
寄望我的国人能弘扬孝道、践行孝道,让孝道进入课堂,使其在幼小的心灵生根、开花、结果!
新闻推荐
陈东升泰康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中国嘉德创始人,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理事长,中国精算师协会...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