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文明·西安文脉工程”艺术名家荟萃系列 艺术指导:文脉艺术工程总监 王犇 绘先贤风骨 塑长安精神 画家李新安笔下的长安画派六老
李新安
陕西书学院专职书画家,副教授。陕西省美协会员,西安市美协艺委会副主任,国画艺委会人物艺委会主任,西安中国画院画家,西安中国水墨画院执行院长,中国国学院四川院副院长、艺委会主任。
作品选编出版物有《李新安中国画作品集》《世界美术作品集》《韩国95书法邀请展画集》《当代中国青年书画精品》《陕西历代书画名家精品集》《翰墨三秦》《西安美术作品集》《西安中国画院画集》等大型画册;入典《世界现代美术家辞典》《中国现代美术家大辞典》,文化部《祖国好》多部辞书。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宋庆龄纪念馆、周恩来纪念馆、中央政法委、中国法学会、陕西图书馆、香港、台湾等地,以及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韩国的艺术专业单位及个人收藏。2004年应中奥体育中心邀请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庆祝“建国五十五周年情系奥运大型运动员、教练员、书画家、企业家联谊活动”,应邀为中央政法委作画。多次应邀到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并赴马来西亚、日本、泰国进行艺术交流活动。
问:您是这次文脉创作工程中的一员老将了,曾经创作了《八百壮士跳黄河》《不能忘却的纪念》《暖日》等一系列红色意义的大作品,这次您又完成了文脉工程作品《开创者》,为长安画派立传,谈谈您选择这个题材的想法?
李新安:接受这个任务的时候,当时王犇院长对我说,“老哥,这个题材也只有你才能胜任,年轻人搞这个题材可能还有些拿不起。”我其实心里是有压力的,感觉到沉甸甸的,原因是长安画派的六个创始人,石鲁、赵望云、何海霞、李梓盛、康师尧、方济众,他们是画坛的先贤,更确切地说,他们都是长安画派的创始人,他们都有着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追求,他们以陕西黄土地风土人情为创作基础,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创作了许多反映人民的时代作品,他们热情、豪爽、质朴、不畏艰辛,高山仰止,他们和他们创建的长安画派,影响了一个时代和后来者,成为中国画坛一面永不落的旗帜。我作为晚辈,曾经见到过他们中间的一些人,见到过石鲁遭受打击仍坚持创作,坚持自我的风骨,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他们是我艺术生涯的榜样,所以这次画这个题材,我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当然我也很荣幸担任这个创作,因为他们一直都是我心中的导师,我会更了解他们,画好他们。
问:一幅作品从立意、搜集素材到成稿要经历多方面经营,谈谈这幅作品的构思过程吧?
李新安:这个作品我用了三个月,这六个代表人物我在年轻时有的见过,有的没见过,现在距那个时代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我从各方面收集了他们的资料,有当时的刊物、资料,也有他们亲属提供的照片,或者工作证等。我一方面了解他们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抓住他们的精神特质反复揣摩,力在以形写神。在构图上和造型上,最早我想以黄河壶口为背景,因为他们的画作是以黄河黄土地为选材的。也有人建议选择六个人在美协办公的情景,或者围观一人正在创作的情景,最后这些方案都否定了,选择了以长安附近秦岭脚下的高原为背景,展现六个人以长安为中心,扎根黄土地,扎根人民,讴歌人民和时代的情怀,这样更贴近长安画派的内涵。
问:创作是个艰难的过程,您在这次创作中,觉得最难的是什么?
李新安:对于这样的大创作来说,我也经历过,每次创作都是一次精神和意志的考验,当然题材不一样,困难点不一样。这六个人都是名人,他们的形象都是既定的,他们的精神和风骨是我们现在难以企及的,要画出与人们心目中一致的名人,必须做到形神兼备。这次我遇到的困难是,每个人的资料、照片都是零碎的,不同时期的,要把他们整合在一张画面上,和谐统一,表现对长安画派的开创作用,精神为后世所继承这个统一的主题,这就需要寻找他们之间的联系点,最重要的是突出长安画派写实、写生、紧密结合现实生活的特点,不能像画纯文人画家那样。所以画要和大西北、大长安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结合起来,反映时代特点。为此,我把画家置身于春夏之交的高原上,都选择质朴的中山装或者粗布衣,脚穿那个年代的黄胶鞋或老布鞋,正面和侧身相结合,用情感把画面交织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这个整合过程是最艰难的。
另外一个就是画的是人物,但求的是一种精神,画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长安画派的精神,如《东方欲晓》《南泥湾》等作品,代表着一种红色精神,革命精神,还有中国画的笔墨等艺术精神,画中是中国画的骨气和魂魄,充满了民族自信和文化的虔诚,这一点是创作的难点和重点,也是文脉工程的宗旨所在。文/马文晔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佳)张某是一名包工头,最近他为了节省成本,竟打起了去别人工地偷砖的歪主意,不到一个月时间,他就分3次偷走了约10...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