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可喜变化在身边 书信变微信,不变的是情谊

陕西日报 2018-06-27 06:24 大字

   本报记者 秦华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曾几何时,人们把对亲朋好友的思念寄托在一枚小小的邮票上,通过书信往来,表达对亲朋好友的思念之情。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交流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的邮寄书信到编发手机短信再到近年来的微信互动,科技正一步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书信:一张信纸牵着你我

  今年60岁的朱静娴,退休前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她的家里收藏着许多书信。“多年前,写信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我17岁就离开了家乡和父母,来到西安学习工作。很多年来,书信一直是我和亲人联系的纽带,我想念他们时就会通过写信来倾诉思念之情。”她拿出书信盒,回忆着多年前的情形。“那个时候大家还经常送贺卡,每逢过节、过生日,经常会收到朋友们寄来的贺卡,上面有他们手写的祝福语。”朱静娴说,这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虽然年代已经久远,但再次翻出来看,还是有说不出的感动。

  那时,亲友间联系基本都是靠书信。“‘记得回信给我!\’每次写信,我都会在信尾写上这么一句。封好信封,贴上邮票,把信寄出去,之后每天都盼望着对方回信。”朱静娴说,“当年,我和我爱人交往就是靠写信。收到信的那一刻,感觉整个世界都是甜蜜的。”

  “那时还流行交笔友,通过书信往来,介绍彼此的情况。我当时就交了几个笔友,现在还保留着当时的信件,也算是一种回忆。”朱静娴说,那时,盼信、拆信、回信、寄信,每一个琐碎的过程都会让人充满期待和乐趣。在信中,能读出对方的内心表达和倾诉,还有对事物的理解和思考。“我一直认为,书信是一种记忆,可以慢慢回味,也是让人一生怀念的文字‘烙印\’。”

   短信:逐渐取代了书信

  当手机逐渐成为主要的通讯工具后,互发短信也逐渐取代了书信往来。“我上大学后,已经不太写信了。还记得当时发短信也是有讲究的,因为字数有限制,超出范围就算两条信息,为了节约话费,我经常会在字数上精打细算。”回忆起当年的情景,39岁的李刚笑着对记者说。

  李刚说,那时候每逢过年过节,亲戚朋友之间就会通过发送短信的方式来传达祝福。由于祝福短信不断,有时手机内存不够,只好看一条删一条,确保内存能有空余。在回复短信的编辑上,他会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关系好的就单独编辑,加点自己的“料”,普通朋友就是统一回复。有时会收到许多内容相同的祝福短信,感觉大家有点走形式。其实回过头来想一想,这些短信也都包含了朋友们浓浓的思念之情,心里有你,所以才会发短信给你。

  微信:拉近彼此距离

  今年67岁的张汝平老人,最近在女儿的帮助下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张汝平说,他常常和儿子、女儿视频聊家常。尽管儿女不在身边,但因为能够随时视频,感觉一家人还是在一起。他告诉记者,家里人还有一个微信群,大家在群里聊天、发红包,非常热闹。

  “大家每天都在群里聊天,分享各自的快乐。有时家庭聚会也会通过微信群来组织,感觉微信群让一家人更亲密了。”张汝平说,以前靠写信和打电话才能取得联系的远方亲人,如今只要拿起手机就可以视频,彼此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如今,微信已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交流工具,越来越多的朋友、亲人,甚至是花甲之年的长辈,都加入了微信“大家庭”,人与人仿佛都在一个小小的圈子里。

  从书信到微信,通讯方式的变迁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沟通变得更方便。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通讯方式在变,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永不断、情谊永不变。人们把自己的感情放进丰富多彩的交流方式中,让爱尽情绽放。

新闻推荐

手绘荷花团扇自制夏日清凉 沣惠北路社区有个快乐手工课堂

大家展示手绘荷花团扇记者黄亚平摄本报讯(记者黄亚平)昨日上午,在桃园路街道沣惠北路社区“幸福DIY”手工制作课堂...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