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馆”到底是谁的公馆 探访庙后街 182号老宅

西安晚报 2018-06-10 05:33 大字

182号老宅内院气派的门楼庙后街182号门房外景戏台上部的木雕182号院的戏台

□文/图王亚田

庙后街182号院是这条街上保留最完好的一处老宅院,关于这座宅院一直存在着一些谜团,其中最令人迷惑的就是它最初的主人是谁?

门口有照壁院里有戏楼

182号大院面临繁华的庙后街,坐南面北。临街门房是传统的砖瓦木房,面阔五间。中间开着大门,大门是黑色的,青砖包砌,显得古朴厚重。

182号老宅是纵向多进式结构,整体格局和细部装饰都体现了西安传统民居的特色。进入青砖铺就的大门道,就是前院,为四合院布局。两边是厦房,对面是厅房。老住户说,过去这个院子里还曾有一道门,大概是为了更有安全性,后来拆了。这个院子厦房与厅房的卡子墙位置,过去有两个月亮圆门,通向东西两边的偏院。设置偏院,也是182号大院的一个独特之处。现在只有东偏院了,西偏院地盘已划归到外面去了。

穿过厅房的过道,就进入了第二个院子,这也应该算是内院。内院里迎面是一座气派的门楼,与厦房的北山墙成为一个整体平面,这也是为了增加内院的私密性和安全性而增设的一道门。这座青砖门楼气宇轩昂,有好几层砖雕,繁复精美,是最能体现182号老宅风格的建筑。门楣上有四个阳刻文字,由于被破坏,已经很模糊,记者仔细辨认,是“居易俟命”四个字。这句话出自《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意思是君子安心地处在平易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小人却是冒险去妄求非分的利益,由此也可看出主人的一些思想和价值观。门楼旁边的厦房山墙上设有影壁,刻有几何图案和花式纹样。

进入内院,东西两边是厦房,最里面是五间上房。上房的门前有一个亭子,占地面积约有十几平方米,老住户说这其实是戏楼。戏楼有四根木柱支撑,四面敞开,顶部呈人字形悬山样式。戏台木架简洁厚实,屋脊砖雕精美。东西横梁上方各有一组木件,上面雕着一个龙头兽身的怪兽,引人注目。戏楼与上房融为一体,顶部与上房屋檐相连,两根柱子与上房共用,建造得颇为精巧。老住户罗西安说:这个戏台过去还有半人高的围栏,现在围栏没了,几乎看不出是戏台了,更像是进入上房的装饰性过厅。

老住户介绍,老宅最早时的窗户是“满天星”的木雕窗棂,很漂亮。房前的台阶是青石条,院里有石鼓等摆件(现只剩一个石鼓)。大门外原有两樽石狮,非常威武。房前有六根拴马桩,头部雕刻着石猴。大门对面路北过去还有一座大照壁,约十几米长,三米高,近一米厚,非常雄伟,可惜这些东西后来都被拆除了。罗西安介绍,现在东隔壁的老刘家泡馍馆,也是当时182号院的地方,是养马的场所。

2011年时,老宅由于年久失修,一些房子成了危房。老宅曾经进行过一次大翻修,把以前的土坯墙换为实心砖墙,墙面刷白,部分窗框换成了铝合金。翻修后的老宅保持了过去的基本构造,仍能看到过去雕梁画栋的影子。

这所深宅大院现在是陕建集团第八建筑公司的家属院,他们是解放初住进来的,现在有二十多户。

探寻“张公馆”主人之谜

182号宅院是什么时候建造的,最早的主人是谁?现在的住户们也说不清楚。

罗西安说,他是1956年六岁时住进来的,听长辈说这里过去的主人姓张,大家就称之为“张家公馆”,但说不清主人具体的名字。

“张公馆”到底是谁的公馆,记者接下来进行了一番艰苦的探寻。

说法1:年羹尧所建,转交给张广泗

现在182号院大门里挂着一个牌子,上有“182号院简介”:这所宅院据考证是清雍正年间川陕总督年羹尧所建,离任后转交给下任总督张广泗,后称“张公馆”。

这个牌子是住户们2016年挂的,这个结论其实出自一家媒体的推测,并没有得到证实。

首先,说此宅为年羹尧所建,这是一种猜测。由于年羹尧修建过西安城隍庙,现代人就会将其附近的老宅往年羹尧身上附会,说是他建的,这没有任何资料记载;其次,这家媒体所说182号院被叫“张公馆”,相传是清代一位总督的府邸,媒体查找了清代陕甘总督和川陕总督的名录,发现其中姓张的只有一位,是乾隆时期的张广泗,就分析出“张公馆”为张广泗公馆。将上述两条信息结合,就推测得出了简介里的结论。

陕师大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副研究员史红帅并不认同这个结论,他说:一,年羹尧是被杀的,遭抄家,他不可能留住宅给别人。即使是在他当权时,也要看他与张广泗有没有交集。年羹尧是雍正年1726年死的,张广泗是乾隆年1746年就任川陕总督的,两年后也被杀,两人年代差得很远,可以说不可能有年羹尧把宅院给张广泗这种事。二,清时像总督、巡抚这样级别的官员,都住在衙门的,南院或北院,而不是住在外面。级别低一些的有可能住在衙门以外,但像年羹尧、张广泗这样的人不可能住在庙后街。

公馆这种称呼,是民国后出现的,古代官员住地一般叫府邸。记者在《西安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上看到,将庙后街182号断代为民国时期建筑。但也有资料说182号是清代建筑。

说法2:张云山公馆

182号院住户给记者推荐了一位住在附近的刘忠诚先生,说他是庙后街的老户,可以问问他关于张公馆过去的情况。

家住庙后街198号的刘忠诚先生今年84岁。他说,过去人们是把182号院也叫张公馆,听老人传下来说,那是张云山的公馆。刘先生回忆:“182号最引人注目的是门口那个大照壁,砖雕的,非常气派、雄伟,在西安少见,那就像张公馆的一面镜子。解放前我没进过182号院,那时外人很少进去,解放后才进去过。小时候听老人说那是张云山的故居,但张云山去世太久了(1915年),现在也没有证据证明。”

张云山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青少年时在大学习巷做了有近十年的长工,在回坊留下了不少轶事。说张公馆是他的故居,倒也有可能。顺着这个信息求证下去,记者采访了回坊众多老住户及专家,但都没有得到肯定的结论,对这一带很熟悉的马健雄先生还坚决否认这一说法。他的祖父马正卿是回族知名爱国人士,与张云山年龄相仿,同住大学习巷,两人很小就认识,有很深的交往。71岁的马健雄老人说:“从来没听祖父和其他长辈说过182号院是张云山的公馆,我自己也看过很多张云山的资料,也没有这方面的信息。如果那是张云山的公馆,早在回坊传开了,政府早就保护起来了。”

记者又辗转找到张云山的后人求证,张云山的重孙张瑞聪说,张云山辛亥革命后,是住在盐店街,小时候父亲还领着他去盐店街那老宅看过,当时老宅已成了市民政局。张云山还在南院门、火药局巷等地住过,但没听过在庙后街有过住宅。

说法3:周至会馆

在记者调查182号院主人的过程中,看到一本《周山至水》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民国时期的西安周至会馆》,文章认为182号院过去是周至会馆。

《周至县志》记载:周至会馆又名二曲公寓,在省城西仓门,创建于民国元年(1911)。庙后街在民国年间确实曾叫西仓门,那么,182号院是否就是周至会馆呢?

这种可能性也不大。从建筑布局看,182号院是典型的传统民居,而会馆一般是旅馆结构。从大小看,资料记载周至会馆的面积是五百多平方米,而182号院的面积有一千二百平方米,还不包括偏院。从门牌号看,有学者研究解放初周至会馆的门牌号是94,而182号的住户说这里解放初门牌是97。

马健雄说,他对周至会馆有所了解,其位置在庙后街派出所东边,即庙后街与西仓南巷丁字路口处。后来变为煤店,现在是住宅。

说法4:张姓商人

马健雄在否认182号院是张云山公馆的同时,说它是一位张姓商人的宅院。

马健雄说,182号这家是做买卖的,主人是山西籍的张姓大商人,是有文化的儒商。听老人说,他们后来回了老家,还被划为地主。

对张公馆主人是张姓商人这种说法,许多老住户给予了认同。庙后街老住户、76岁的贾崇穆说:过去庙后街做生意的山西商人不少,有六七家。根据182号院门前的那个照壁看,这家应是财力很大的商人,肯定不是回坊的老户,与邻里的交往也不多,导致他具体身份大家说不清。

也有人分析,182号院的主人杳无音信,是不是1949年后去了台湾、香港地区或海外?或是家里突然出了什么变故?罗西安说,前多年来过一个香港人,说这是他家的住宅,但后来也没有下文。

在西安,像这种说不清主人的老宅极少。综合调查、分析,182号院为张姓商人宅院的可能性最大。

新闻推荐

老有所养 打造辖区“10分钟养老服务圈”

“街办和养老中心的工作人员对我特别照顾,经常过来帮我量血压、打扫卫生……”如今,和唐瑞香老人一样选择社区居家养老...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