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馆之宝 《开成石经》:古代“高考教材”

三秦都市报 2018-06-07 03:11 大字

在儒家学说享有独尊地位的中国封建时代,刊刻石经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一般都是由朝廷出面实施。在我国古代,有文字可考的大规模刊刻石经一共有七次,依次为东汉《熹平石经》,曹魏《正始石经》、唐《开成石经》、后蜀《广政石经》、北宋《嘉佑石经》、南宋《绍兴石经》和清《乾隆石经》。这七种石经中,除了清代《乾隆石经》因为年代晚至今完好无损地保存于北京国子监旧址外,只有西安碑林的这部《开成石经》硕果仅存。

《开成石经》是唐文宗太和四年(公元830年)接受国子监郑覃的建议,由艾居晦、陈介等用楷书分写,花费了大约七年时间到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刻成一部石经。其中包括《周易》、《尚书》等十二种经书和《五经文字》及《九经字样》。计114石,文刻两面,228面,字列八层,共650252字,人们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一部书。”

“刻成后立于唐长安城的国子监内,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同时也是读经者抄录校对的标准,被誉为古代‘高考教材\’。此经俨然是一座大型的石质书库,这在我国印刷术发明以前,对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专家说,《开成石经》刻立之时,已经到了晚唐,大唐帝国的辉煌时期已经过去,藩镇割据,宦官专政,纷争不断,唐王朝的统治基础已经动摇。石经刻成后过了38年,便爆发了黄巢起义,中国又陷入了唐末、五代的战乱、分裂之中,而《开成石经》则与古老的长安城一起,面临着历史风暴的冲击。

自“安史”叛军攻占长安后,长安连续几次受到破坏。唐昭宗天佑年(904)正月,宣武、宣义、天平、护国四镇节度使朱温(全忠)劫持唐昭宗迁都洛阳,并肆意毁坏长安宫室和民舍。至此,长安城遭到毁灭性破坏。留守西京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从防御考虑,放弃原有外郭城和宫城,只将皇城加以改建,构筑的“新城”东西长2820米,南北宽1843米,周长92公里,面积52平方公里。韩建缩建长安城之后,《开成石经》就处于荒郊野外,在许多人的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郇陆续将这些碑石移到了城内的文宣王庙内,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市西大街社会路一带。由于那里地势低洼,对保存经石不利,于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运大使吕大忠的组织下,又将那里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本报记者赵争耀

新闻推荐

省“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百姓宣讲团进企业、高校

华商报讯(记者赵瑞利杨皓李滨实习生白毅鹏)6月6日,省“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百姓宣讲团分别走进中航工业庆安集团有限公司、...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